全国新闻媒体“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综述
激情,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
——全国新闻媒体“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综述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年6月2日
■ 记者 李亚红 罗争光 高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世代贫困的山乡,正发生沧桑巨变。
全国新闻媒体130名记者,用一个月的时间扎根全国22个省(区市)110个贫瘠乡村,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一同生活、一起劳动、一起见证。他们参与并记录着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行动,激情澎湃,用心用情谱写脱贫攻坚的时代篇章。
“从茅草房到瓦房,再到大平房。”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鸭坡村蹲点的工人日报社记者杨召奎记录了当地村民王万启等家庭在政府帮扶下住房变迁的故事。
村民们感叹“这些政策就好像专门为我们设计的一样”。这也让驻村一个月的杨召奎深信:“精准扶贫”找准了病症,开对了药方。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念念不忘,在贫困群众那里必有回响。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岁月如歌,初心不忘。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新华社记者在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脱贫攻坚蹲点,见证亲历这些“孕育新中国”的红土地,正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一个月以来,各媒体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在田间地头孕育。一篇篇报道,既有奋斗,也有期盼:
在湖南的光明日报社记者唐湘岳《粽子的别样味道》写出贫困村百姓的幸福和期盼;在云南的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许杨一路随行,拍摄制作《背80斤山货爬6小时山路 怒江赶集小伙:期盼有条公路》;在新疆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孝成随干部入户走访,播发《驻村现场报道:你听群众心声 群众听党声音》……
当记者们亲历了河北、贵州等地百姓从山窝里的老屋搬进楼房,吉林、湖南等地办合作社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重庆、安徽等地的“致富路”让百姓生活好起来……纷纷感叹:如期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既做调查研究、采访报道,也要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是驻村调研活动的初衷,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很多驻点记者除了采写报道,还帮助村民翻地除草、修房垒厕、上课支教;借助媒体平台发布医疗救助、产品销售等信息,解决村民实际困难。
现代快报社记者王冬艳来到四川绵阳平武县南坝镇洪溪村蹲点的第一天,就去蜂园采访蜂农的脱贫故事,为了近距离拍摄蜂箱里的蜜蜂,被蜇了满手的包。这满手被蜇的包,换来了她报道的“村支书的脱贫经”。
记者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聆听大地心跳,为人民抒写,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全方位呈现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
澎湃新闻记者邵克和张呈君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体味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写出优秀感人的作品”;新华社记者王作葵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写下了与村民一起劳作的所见所思,“村民的朴素和热情让我们格外感动”;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记者刘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长岩村深入挖掘当地把茶产业和旅游业融为一体的发展特色,将昔日“空壳村”村民变身“上班族”的生动故事讲述给世人……
在田间地头、广袤乡野,驻村调研记者笔下的中国故事有了更加蓬勃生动的传播力。
宁夏盐池冯记沟乡马儿庄村是革命老区。生态治理前,风沙肆虐,沙堆一晚上就能盖过村院2米左右的围墙。如今,经过防沙治理、退耕还林等,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曾经看不到的世界,想让更多人理解自己曾经不理解的事情。”看到村里巨大的变化,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部助理翻译吕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蹲点记者真正融入群众生活中,在贫瘠的乡村,翻高山走乱石路,与基层干部共同奔走。新华社记者在贵州与“挂”在山坡上的村民一起劳作,陪孩子踩着乱石路上学,撰写的报道《在石头上飞舞的人》,感动了无数网民……
面对来蹲点的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媒体记者周金玺和金子雄,湖南省宜章县黄沙镇一位干部说:“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调研方式非常好,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了解基层的扶贫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多家中央媒体负责人表示,此次驻村调研形成的作品有分量、接地气、有故事、很精彩。这次采访既挖到新闻富矿,又锻炼记者队伍,是“走转改”的深化和拓展。
130名驻村调研记者,记录下脱贫攻坚一线最真实、最鲜活的样本;记录下过去五年来,贫困地区驻村帮扶干部的奉献、贫困群众的奋斗、致富“能人”的发展历程……他们的乐观、对脱贫致富的渴望,他们身上的那股冲劲,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从白富美到黑富美——驻村第一书记是这样炼成的》,是中国妇女报社记者徐旭和同事合作的新媒体报道。她在广西南宁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蹲点,报道中驻村第一书记杨修凯的经历,得到大量转发评论,网友纷纷为“黑富美”书记点赞。
“真实才能获得读者共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徐旭认为,“用脚还原,用笔记录,使这篇报道成为同类题材中的‘爆款’。”
自5月18日起,各媒体统一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连续推出系列重点报道,掀起热潮,形成声势,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开好局、起好头。
人民日报评论版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栏目,所有驻村记者都可以投稿讲述身边的故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发《经济信息联播》《第一时间》,让所有驻村记者反映所驻村的需求和呼声。
许多人看到报道后,积极参与直播活动、互动讨论。脱贫的成功经验被报道后,得以广泛传播;困难家庭的故事打动人心,政府和企业等表示要想办法帮扶资助……
“希望通过报道为村里带来一次小小的发展机遇。”袁贻辰由衷地说,“想留住这些故事,作为未来的一面镜子、时代的一个横截面,让这些火花四溢的瞬间被新闻纸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