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有哪些调整?省教育厅解读
省教育厅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
调整部分国家课程充分体现“双减”要求
结合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育部按照中央要求启动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并于今年4月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省教育厅按照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海南实际,于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有关工作的通知》。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主要作出哪些调整?应该如何落实?海南日报记者邀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韩小雨对此进行解读。
根据新课程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时间为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在课时方面,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4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9522课时。其中,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各中小学可在保证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
韩小雨介绍,新课程方案对部分国家课程作出了调整。比如,语文科目:在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书法课;信息科技科目:在三到八年级独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此外,班团队活动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
今年,劳动科目被正式列入国家课程。新课程方案明确,要在一至九年级均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此外,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以校内为主,中学兼顾校内外,以集体劳动为主,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
新课程方案还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构建大德育教育体系,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中。
省教育厅重点提醒做好三点具体工作: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作为必修内容,安排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五年级上学期、初二年级上学期,每册集中学习1学期,平均每周1课时;第二,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初中学校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我省定在七年级开设,课程不少于12课时;第三,各中小学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列入课程计划,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可结合班团队会统筹安排,鼓励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韩小雨介绍,新课程方案充分体现了“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落实要求。
比如,方案要求,各中小学要加强课程统筹和管理,落实作业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学生作息安排,有条件的要探索实行午休午托。在课后服务方面,学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作业辅导、体育锻炼、阅读表达、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课后服务的规范化、多样化、课程化水平。
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施,深刻领会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与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国家和我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与变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工作要求,逐校制定本校新课程方案,做到“人人过关”“校校达标”,对标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减负,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