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植被恢复 受损山体重披绿衣

18.08.2017  09:33

  三亚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植被恢复  受损山体重披绿衣

三亚新闻网    来源:三亚日报  作者:曹阳

专题:铁腕“治旅”  三亚在行动

    抱坡岭山体生态修复前后对比。本报记者翁叶俊摄(资料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三亚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山体修复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随着今年新一轮山体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三亚正在以守住绿水青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金山银山”。

光头山”变身美丽花园

如今,提起抱坡岭,人们看到的是漫山翠绿,细细望去,还可见三角梅等点缀其间。漫步在山道上,眼前一片鸟语花香,让人不禁沉醉其中。任谁也不会想到,两年前,抱坡岭上这般美景还不曾存在,那时,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荒凉的山坡与大量残破的山体。

抱坡岭位于三亚市北侧,是高速、高铁进入三亚的必经之地,也是三亚最重要的城市背景山体,区位条件非常突出。从抗战时期开始,抱坡岭就作为重要的采石基地开始采石作业。但是,在前期开采石料的过程中,因为未能做到科学开发、保护利用等,致使多年的采石挖山造成了山体上大片山岩裸露,整个山体存在着岩石崩落、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也正因为抱坡岭山体受损严重,植被所剩无几,远远望去整个山上都是光秃秃的一片,周边的老百姓戏称其为“光头山”或“狗皮膏药”。

2015年,三亚在开展“双修”后,将抱坡岭山体修复工程列为了重点工程之一。此后,抱坡岭山体修复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于是,人们惊奇地发现,曾经裸露的山体彻底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整个山上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衣”,复绿后的山体也与周围的建筑和美景相得益彰,成为了三亚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受损山体潜藏巨大危害

据了解,三亚市境内共分布着废弃建筑用粘土矿和花岗岩石料矿山55个,其中粘土矿有9个,花岗岩矿有46个,主要沿三亚市绕城高速公路、南丁互通至亚龙湾公路、西线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海南东环铁路、迎宾路和安游路等交通线分布,受损的总面积达105.41万平方米。

这55座受损山体的存在不仅占用和破坏了土地资源,还潜藏着岩石崩落、水土流失等地质问题。这也让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十分头痛,不知道哪一天就可能从山上滚下巨大的石块。“下雨天气,我们路过这附近都会担惊受怕,万一雨水把石头冲下来砸到人怎么办?”一位居住在半岭温泉附近的村民说道。

自2011年三亚的第一个山体修复项目亚龙湾A1、A2项目实施以来,截至目前,三亚市已修复受损山体8个,完成绿化面积24.31万平方米。已完成项目包括吉阳区亚龙湾路口A1、A2受损山体、东环铁路隧道口及抱坡岭受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项目Ⅰ、Ⅲ、Ⅴ号山体、凤凰路临春地税宿舍旁“唯美品格”城中村旧城改造项目内山体植被恢复工程、长江商学院三亚校区“三亚的山”项目山体植被恢复工程、抱坡岭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等。

今年内完成35处破损山体修复

在吉阳区H—33号花岗岩废弃矿山修复工程的施工现场,三亚日报记者看到,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高123米,几近垂直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架设着大量施工脚手架,许多工人们在其间忙碌着,整个现场充斥着巨大的机器轰鸣声。

据介绍,根据前期的工程测量,整个H—33号修复工程坡面需要修复的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修复工程采用了V型槽+绿网+种植花灌木及藤本植物等方法。整个工程从今年2月开始,预计到9月底至10月初结束。现场工程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家正在努力消除前段时间因台风到来而给修复工程带来的影响。施工队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工程的稳步推进,按照预定目标完成施工任务。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亚今年将进行24个项目35处破损山体的修复工程,总修复面积约41万平方米。为了进一步助力全域旅游,将交通沿线建成景观带,今年将重点修复旅游通道沿线严重影响景观的18个山体,其余17个山体采取自然覆绿或少量工程覆绿措施。重点修复的18个山体中,17个山体已经进场施工,1个项目正在挂网招标。

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植被恢复

在进行山体修复的过程中,对植被的恢复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三亚目前正在进行的植被恢复工程有抱坡岭Ⅲ号山体底部矿坑复绿工程、抱坡岭Ⅲ号山体及其底部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工程等。

抱坡岭Ⅲ号山体底部矿坑复绿工程项目修复面积约2万平方米,已经完成立项、测量、设计等工作,工程进度已完成95%以上;抱坡岭Ⅲ号山体及其底部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工程项目的修复面积为9900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在抱坡岭Ⅲ号山体及其底部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工程中,项目采用了国内先进的专利技术“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该技术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光合细菌、固氮菌等多种菌种的有机组合,可在裸露岩石和沙质土表面构建健康的底层微生物生态系统。这一底层生物生态系统又可在光照条件下实现自我平衡、自我生长,并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粘附于裸岩及沙质土表面进行生长,高效吸收空气中所含的水分供给微生物,实现保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植物根系发展等多种修复功能。

通过该技术构建底层微生物生态系统后,许多海南本土植物都可以在裸岩的裂缝和沙质土表面生长和繁殖,实现裸岩和沙质土的自然复绿。目前,该工程已经作为示范工程完成立项、设计等工作,即将实现进场施工。

多措并举实现修复与保护相并重

据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亚市的山体修复工程主要采用了V型槽修复和退台修复技术。其中,V型槽技术较为成熟,建设周期快,所需土石方量少,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和修复效果相平衡,抱坡岭周边1、3、5号、亚龙湾A1、A2山体等均采用的是此修复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与之相比,退台修复技术所需土石方量较大,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适用于坡面结构不稳定,必须进行削坡处理的山体。

为了实现每个修复工程都能达到最佳效果,市林业局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对岩土勘测及灾害发生进行评估后,根据每一处破损山体的具体位置、破损程度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类、规划和设计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将V形槽种植、退台法覆绿与山体挂网喷播处理等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从而实现最佳的修复效果。

同时,为了实现生态覆绿,达到与自然的相互和谐,修复工作还充分遵循了植被生长与恢复的自然规律,采取将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色叶植物的应用,达到兼顾四季景观效果,凸显绿化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此外,为了优化植被降低成本,修复工程还根据山体修复的现状,将海南地区乡土树种与其它攀缘植物、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进行植物配置,降低养护和管理成本,并通过减少对山体大面积改造,做好渣土、山石的平衡调运等工作,降低工程投入和维护费用。

对于未来完成修复的山体,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在相关修复工程完成后,仍需要一定的养护时间,才能实现山体与现有自然系统的融合。市林业局将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依据2016年三亚颁布实施的《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划分的责任区域与责任内容,做好对修复山体的规划、保护工作,实现修复与保护相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