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列中国6大考古新发现的三亚英墩遗址将加强保护

21.01.2016  12:55

  中新网三亚1月20日电 (记者 尹海明)以三亚英墩、陵水桥山和莲子湾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日前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记者20日从三亚海棠区了解到,当地官方正在设法对遗址进行抢救发掘保护,加强管理,并着手开展学术研究和文物展出。

  三亚市海棠区旅游文体局文物保护负责人李子衿20日对记者说,2014年8月发现英墩遗址时,其周边环境原始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海棠区将争取上级支持,提高英墩遗址的保护级别,编制保护方案,加强日常管理和巡查,同时力争进行学术研究和文物展出等合理利用。

  记者20日在位于三亚市海棠区江林村东约1.5公里处的英墩遗址现场看到,前往三亚著名景区蜈支洲岛的公路从英墩遗址旁经过,公路另一侧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大型建设项目。英墩遗址长约300米,宽约5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周围目前没有任何保护设施,任何人可以随意进入。

  在现场,几名考古队员冒着阴雨正在对遗址进行发掘。英墩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刘业沣告诉记者,考古队员从前几天开始对英墩遗址进行第二季度的发掘,在遗址南部布设4个探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70平方米。

  刘业沣说,2014年底至2015年5月,考古队对英墩遗址进行了第一季度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225平方米。通过发掘,该遗址堆积颇丰。以遗址中偏南部探方为例,堆积共有11层,早期堆积(第3层以下,包括第3层)中所出的陶器见夹粗砂陶和夹细砂陶两系,夹粗砂陶器型为平底盘,应为炊器;夹细砂陶有罐、钵、小杯等器型。此外,遗址中还出土磨光红陶片、石器、细碎鱼骨、骨器、动物遗骸、鱼骨串饰等。

  刘业沣在现场从遗址堆积层中取出一小块陶器向记者展示。他说,目前,考古队已经复原的有30多件陶器,大部分直径在40公分左右,最大的直径有50公分。

  刘业沣告诉记者,英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沙堤遗址,又是贝丘遗址,出土遗物丰富。遗址出土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将为三亚海棠湾以至海南岛东部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古人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古环境变迁以及古人对此的适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此外,海南岛背靠华南地区,面向海洋,是“南岛语族”【南岛语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语族(语系)之一,包含1200余种语言,涉及台湾原住民、马来人、密克罗尼亚人、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等族群,居民超过2.5亿】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一般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因此,英墩遗址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据考古队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海南地区史前考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12年12月至今,联合考古队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三亚英墩等遗址。同时,对万宁至三亚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万宁港门岭西、南国,陵水六量岭下、走风,三亚下丈、燕鸟坑等近40处遗址。这些遗存的年代在距今6000---3000年间,涵盖了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

  通过关键的层位关系,考古人员还建立起“英墩→莲子湾→桥山”的基本年代框架,并据此构建“英墩→莲子湾→桥山→走风”的编年序列,这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基石。这些遗存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北与华南大陆的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南与东南亚及南太平地区有所关联,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重要据点。

  海南岛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开发强度较大。以英墩遗址所在的三亚海棠湾为例,这里被定位为“国家海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刘业沣20日在英墩遗址现场对记者说,很希望政府努力保存更多的遗址。(完)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