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林北川“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不必在我”
——记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林北川
中央媒体看海南
■ 新华社记者 金敏 傅勇涛
3年前已55岁的林北川,从海口市政协主席位置上听从组织召唤,去乐东黎族自治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将县委“一线指挥部”挪到了乡镇,靠前指挥,决策贴近基层,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因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地方,如今转变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察民情: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一年收入几千元的人领不到低保金,开轿车住楼房的人却能吃低保?”“3公里的毁坏水渠为啥20年没人修?”“沿海乡镇长期喝不到自来水,为什么不解决?”
2012年初,乐东莺歌海、佛罗、尖峰岭等乡镇群众因建设海南西部电厂一事与政府发生严重冲突,林北川临危受命来到乐东,面对老百姓提出的这些问题,林北川说:“感觉脸红语塞,民生问题群众不满意,怎么会信任政府?”
为了摸准县情民意,林北川一头扎进乐东社会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沿海乡镇。他把自己的办公室先后放在了佛罗、九所两镇。林北川告诉记者,乡亲们是那样淳朴,他们所提要求并不高,我们努努力也是能办到的,只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九所镇十所村3公里的水渠年久失修,导致1000亩田地无法灌溉,出现丢荒现象,村民意见特别大。林北川了解情况后,把县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建设局等单位领导召集到水渠边开了3次现场会:“老百姓的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各部门有啥困难就摆在这里,大伙一起聊聊。”
今年1月,3公里的水渠终于修好通水。记者采访时碰上村民陈玉虎,他笑着说“通水了,我家春节前种了茄子、四季豆、冬瓜,一季瓜菜纯收入2万多元。”
仅3年时间,林北川当初记录在民情簿上的一个个问题已基本解决。投资1.8亿元建设自来水管网,解决了沿海地区9.2万人长期饮水不安全问题;投资5000万元为沿海村庄建设改造排水沟、村道路灯、老人活动中心、菜篮子基地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
转作风:
干部在一线摔打成长
如今在乐东,人们抱怨声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发生群体性事件那会,老百姓在村口堵着干部不让进村。现在干部进村,不仅有椰子水喝,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还送出好远。
乐东县委组织部长吴淑天介绍说,如今的大好局面是全县干部转作风为民办实事干出来的,也是林北川书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结果。
林北川下乡常带着“三件宝”——草帽、水杯和手电,走到哪就与老乡们聊到哪。他喜欢不打招呼,一个人在镇里、村里到处转转看看。他说,这样能摸到真实情况,如果我都做秀,深入乡镇不进村入户,怎么能带好队伍。县委就是要直接面对群众,直面矛盾,你不了解真情,工作就会出现失误和偏差。
真抓实干,不尚空谈,到第一线去,在乐东已成为干部成长的新常态。为了把了解情况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林北川把当初维稳的1097名工作队员调整为93名,组成由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牵头负责的工作队,对口驻村,责任到人,把原来浮在面上的工作队转为沉到底层。4个多月,工作队走访莺歌海、佛罗、尖峰等三镇农户95%以上。
为了激励干部到基层,人财物都向基层倾斜。去年,乐东把落实八项规定砍掉的30%县级机关办公经费用在了基层组织建设上。
“想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基层乡镇经费首先要保障,才能将经费用在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上。”林北川说。
政通人和:
人心顺“一呼百应”
6月中旬,海南省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在乐东召开。省纪委书记马勇霞夸赞说,林北川身上有一股在逆势中攻坚克难、敢打硬仗,在顺势中敢为人先、闯劲十足的精气神。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创造了人们为之惊叹的“乐东故事”,在此前西环铁路乐东段征地拆迁中,仅用18天完成3225亩的征地任务,5482亩的滨海公路征地任务,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乐东沿海的民俗是“宁毁一间房,不搬一座坟”,但为了推进殡葬制度改革,2013年一年多时间,通过干部带头、政策引导与贴心服务,赢得了群众支持,全县迁坟11.2万座,共修建8个公墓。沿海镇的坟墓搬迁,为沿海开发整理出70多平方公里的黄金地块。
今年1月启动的黄流商贸城棚户区项目改造,县委常委孙钦说,难点在于商贸城聚集了2000多商户,但也仅用35天就拆除了9万多平方米商铺,无上访、无投诉,实现了依法、和谐、文明拆迁。
近年海南沿海市县的房地产市场火爆,卖地收入来钱快,但乐东却守着“清贫”不卖地。林北川笑着说,乐东经济基础偏弱,支撑长远发展的经济要素不活跃,在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县委决定将一线海滩资源尽可能封存保护,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功成不必在我”。林北川说。
(据新华社海口7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