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群众从小传承排球文化 获得17次全国比赛冠军

23.04.2015  17:22

      原标题:文昌群众从小传承排球文化

      文昌中学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2009年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赛冠军合影。(文昌市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海南,一说起文昌市,大家都能随口说出“华侨之乡”、“椰子之乡”,“将军之乡”等称谓,但“排球之乡”的称谓更能让文昌人认可,因为排球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强身健体,在文昌,它更是升级为排球文化,让文昌人感到骄傲,并且代代相传。

      文昌获得17次全国比赛冠军

      据《文昌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开始兴办新学,从此近代体育走进了学校。民国初年,许多从广州、香港、南洋回乡的学生被聘为教员,打过排球的便传授排球技术,当年中小学的排球活动便已十分活跃。

      文昌排球运动第一次鼎盛时期在1920年,当年文昌中学排球队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比赛中荣获冠军。但1930年代后期,由于日军侵琼,大部分地区的排球活动都销声匿迹。直到1958年,在河北秦皇岛市举行的全国少年排球锦标赛上,文昌少年排球队一举夺魁,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文昌夺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还留下了一段“光脚不怕穿鞋”的故事。

      “当时有21支代表队,我们首战对上海,他们来看我们训练,发现我们的队员不但个子矮,还都光着脚打球,撂下一句‘不行’就走了。”当年那支少年队队员吴乾海说,没想到比赛打起来,文昌队3:1干脆利落地战胜对手,第二天的报纸都以“光脚不怕穿鞋的”做题目进行了报道,一战成名。

      此后的1989年,文昌中学排球队参加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赛,连续获得三届冠军,并获得“振兴中华杯“流动杯”的永久保留权。据文昌市文体局2007年的统计显示,文昌排球队从解放以来,共获得全国冠军17次,亚军3次,省级冠军29次,因此群众称文昌是“排球之乡”。

      学校开设排球班培养人才

      在文昌市第二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一个班,每个班学生只有16个,8男8女,而且个子长得特别高,男的有1.7米以上,女的有1.6米以上,他们就是小学排球班。

      文昌市文体局副局长林明凯介绍,文昌市的体育老师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的小学挑选排球班的学生,但总是因为报名的学生太多,不得不删掉很多优秀的学生。这两个排球班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小学课程学习,还要参加排球专项锻炼,等到上初中后,直接进入文昌中学的排球班。

      一说起文昌中学的排球班,几乎文昌市所有中小学学生都会为其喝彩。文昌中学高一学生林某说,“排球班的人可厉害了,横扫全国中学生,实在是为文昌人争气啊!要不是我个子不够高,我都报名去排球班了。”

      在文昌,不仅文昌中学有排球班,文昌华侨中学也有排球班,排球的专业人才就是这样从小开始培养起来的。

      林明凯介绍,在全国的排球联赛上,总能看到从文昌走出去的排球精英的身影,其中原中国青年队女排教练林瑜廷是比较出名的,还有排坛宿将汤坚如、何和卓、符大嵩、林树美、林鸿真、陈庆会等。

      从父母手中接过排球代代传承

      在我国,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某项体育竞技的事情并不少见,甚至投入巨资进行人才培养,但成效有时不太明显,也很少能将体育竞技变成文化,代代传承。文昌市的排球文化为何能够传承上百年而不衰呢?

      “我爸爸打排球可厉害了,他还教我怎么打排球。”文昌市东郊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小学生林某告诉记者。其实,小林的爸爸并不是专业的排球运动员,只是一名农民,他将排球的兴趣爱好传给他的孩子,同时也将排球文化灌输给下一代。

      目前,文昌市只有3个室内排球场,每天下午到晚上,排球场总是有人在此打友谊赛,而到了双休日,室内排球场比赛场地更是“一票难求”。据文昌市文体局统计,目前文昌市有650多支排球队,其中机关排球队约30支,中学生代表队约30支,小学生球队约295支,乡镇排球队25支,村委会排球队约272支。由于排球队太多,比赛也多,排球场地根本不够用,很多村民在两棵椰子树之间拉起排球网,就可以比赛了。

      文昌“排球之乡”并非只是一种称谓,群众们在竞技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享受了乐趣,全民参与,让竞技成为了文化,并且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