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政府重灾后民生 灾区人民互助守望风雨相济
2015年1月21日,文昌市翁田镇内六村,灾后重建家园工作进入尾声。重建房屋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与完善,村周围的田地即将收获,村貌焕然一新。
没有什么力量能摧垮这样的土地。
新春伊始,我们走过翁田,走过昌洒,走过铺前、罗豆、公坡、抱罗、锦山、龙楼、东阁……一路走过,在此生活的父老乡亲们,一双双眼睛里闪动着沉静、坚毅和希冀;在曾经被灾难深深创痛的土地之上,早已有整排的新房伫立,有飘动的炊烟、新播种的花生辣椒、新插秧的稻田。
生活,在被灾难席卷后次年的新春之际,顽强地翻开了新的一页。曾经的艰辛与痛楚,悲伤与泪水,于无声处,凝聚成浴火重生的力量,这力量深到骨子里,深到血脉中,深到无人能够抵达的心底。
“2015年春节前,倒塌损毁房屋全面完成重建。”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文昌灾后重建的指示精神,文昌市委、市政府把灾后重建,灾区群众温暖过冬、喜迎春节作为最紧要的民生事项,逐级签订“军令状”,倾力倾情。
这是庞大繁复却又一往无前的民生工程,这是政府对老百姓的铮铮承诺和肺腑发声。
——在这场灾后重建中,我们看到老百姓彼此间的互助守望。
在灾区,守望互助带来的庞大力量,有若一次新生。在公坡镇边城村,我们再次见到77岁的村民小组长韩坚元。这个从生产队时期就带着大伙过苦日子的老农民,把满腔热血都献给了这里。他头戴着破旧的斗笠,肩膀喜欢搭着块毛巾,一件老旧的布衫子不知穿了多少年。几近寒酸的老人,在全村80户人家房屋尽毁时,带着村民自救重建,没花一份工钱。
他对记者说,“你们不知道,我有7个孩子,几十年前最苦的时候要不是靠党和政府救济,孩子不知会饿死几个,如今我们有人力,有双手,我们就要靠自己把好日子找回来!”
大家听了,泪落如雨。
村里泥瓦工都回来了,组成施工队,挨家挨户互助帮修房子。
——在这场灾后重建中,我们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全部顶在了前头。
“重建没完成,咱们决不能松懈!”1月20日,发高烧的昌洒镇副镇长黄望被农民们推搡着去卫生院,他在路上对几个镇干部仍不停地叮嘱。
农民说,“走走走,下村”是黄望的口头禅。顾不上扒拉两口饭,开上再熟悉不过的路,查看灾后重建,黄望无数个夜晚和农民一起住在了帐篷里,这一住,便舍不得走了。如今,昌洒镇受损的新屋一间间新建了起来,灾区群众早已搬离了帐篷小屋,可黄望的驻点村办公室始终没有搬,“农民需要我。”他朴实地只说了这一句。
“这几间房是低保户的,已经全部完工。旁边那间正屋是重建户的,工期有点紧,但也能月底完工。”一间间房屋,在外人看来分不清楚,黄望却了然于心。自重建工作开始以来,他挨家挨户地走,每家每户地问,不仅重建房屋的进度情况能脱口而出,就连村民的名字,他也一一记住。
半年多,日日转,连轴转,他的作风,让同事佩服,也时常替他担心:“经常不吃饭就下村,一忙就到深夜,这身子撑得住?”
“现在房子差不多盖好了,你可以给自己稍稍放个假。”记者向他建议。“假期迟早会有,但还不是现在。”黄望笑着说,“农民还有很多需求没有解决,做好手头的工作,让群众能够开开心心过个好年,我们的假才过得舒心。”
——在这场灾后重建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力量的广泛资助。
昌洒镇昌图村,80岁的阿公韩定准拉着记者在他新房的院里院外兜兜转转,他伸出指头激动地比划着,“政府给了4万多,还有5万多块是一家家企业捐助的,10万块啊,才建起这么好的新房子,没想到活到80岁赶上了!”
“威马逊”袭来之时,韩定准躲在后院亲戚家房子的床底下,眼见着自己几十年居住老屋瞬间成了废墟,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阿公久久无语。几个月后,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崭新而漂亮、贴满黄白相间的瓷砖的新房,在阳光下闪亮。这一次,阿公哭了,阳光照着他挂上泪迹的脸。
新屋空空如也,房子里还没添置家电,也没看见一件像样的家具,但阿公的脸庞,透露着发自心底的幸福。
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支撑,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啊!
行走在文昌大地,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种一往无前、坚韧地把日子过下去的乡亲。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灾区群众的脸庞一直挂满笑容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昌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我为灾区困难群众送温暖”大型活动,其宗旨之所在,就是呼唤着,在为灾区群众过上新生活的庞大力量中,能有您的身影,伸出您的双手,融入您的温情。
有人就有力量,日子一定会更好!( 杜颖 刘笑非 刘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