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旅游 中西部旅游驶上快车道

12.02.2015  12:42

  春节将至,海南又将迎来一个旅游高峰期。记者日前从省文体厅获悉,由该厅牵头发起的文化旅游融合工作成效明显,文化旅游成为中西部各市县提升旅游品质、打造差异化品牌的重点项目。目前这些市县正在积极筹备,将在春节期间推出新的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

  “希望通过这项工作,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形成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格局。”省文体厅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加大投入促文化旅游发展

  从2012年开始,省文体厅联合交通厅等有关单位,对中西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排查和修复开发工作。自2012年以来,省文体厅先后从国家、省政府和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争取到相关支持经费共865万元,分别用于西部文化景点制定保护规划、实施文物修缮和景观改造。此外,2013年省委宣传部拨款400万元支持西部文化旅游建设;省交通厅补助资金358.5万元改造儋州峨蔓盐田、澄迈罗驿村、澄迈大丰古村和临高王佐公园等4条文化景点公路,总里程17.3公里。2015年年初,省文体厅联合省交通厅、省财政厅等单位,对中部部分市县的12条文化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实地勘查,并将进一步加大拓宽改造文化旅游景点交通公路建设力度。

  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西部文化旅游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一项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从2012年至2014年,包括澄迈、临高、儋州、东方、乐东、白沙、昌江、五指山、保亭、琼中、屯昌、定安等在内的海南中西部各市县文化旅游人数和经济效益实现跨越式增长。上述市县的文化旅游总人数从2012年的706万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625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46.6亿元。海南旅游“东热西冷”的现象得到初步改观。

  挖掘资源助文化景点升级

  海南中西部地区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保存较完好的热带雨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此基础上,省文体厅着重开展了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红色文化、山地体育、乡村文化等和旅游的融合工作,力求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业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特色景点景区。

  近3年来,省文体厅多方筹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2847万元,分别用于中部地区开展挖掘整理黎苗传统建筑、服饰、宗教、艺术、饮食、医药等民族文化和民间民俗、传统技艺等工作;创建了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村和3个传习馆;将呀诺达热带雨林度假区和槟榔谷风情园等景区培育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了其文化旅游内涵。各市县也纷纷加大文化旅游建设投入力度,旅游品质不断提升。目前,澄迈美榔姐妹双塔和东方感恩学宫的文物修缮工作已经竣工并对游客开放;澄迈封平约亭和儋州故城的保护规划业已完成;澄迈罗驿古村、临高王佐公园和儋州峨蔓盐田等3个文化旅游景点景观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已对外公开招标开工建设。

  三线并举创文化旅游新貌

  省文体厅负责人表示,计划用3至5年时间,推进海南东部、西部、中部文化旅游全面融合,形成“山海并举,东西互补,中南联运”的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近3年来文化旅游融合工作,海南旅游“东热西冷”、“南热北冷”难题的关键环节正逐步破解。2012年至2014年,中西部市县共投入9.2亿元改善文化旅游景点交通,投入文物景点升级改造经费8478万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乡村文化旅游经费5.68亿元,投入非遗保护经费1.7亿元、文化体育赛事活动经费2.6亿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4.5亿元。海南本土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推动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

  (审核:韩建畴 编辑: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