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海南大学江行玉:盐渍地上种庄稼

16.04.2016  18:02

4月14日,文昌县三江镇东阳村田头,江行玉(右)手把手教农民杨燕臣灌溉、喷雾施肥的科学方法。 【 中国教育报 】记者 张学军 摄

 

  4月14日,海南省文昌县三江镇东阳村。一片数百亩的玉米地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而它的邻近地块,要么杂草丛生,要么长着的禾苗“面黄肌瘦”。
  当天,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江行玉再次来到盐渍地种植示范基地,察看玉米及蔬菜情况,向附近村民传授盐渍地种植知识。
  2014年,海南省先后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3级台风“海鸥”的双重袭击,致使岛内4万亩良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其中,文昌市有1.6万多亩良田瞬间变成盐渍地。台风过后,尽管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在盐渍地上种庄稼的努力还是以失败告终。
  当年12月,海南大学农学院耐盐作物品种引进、试种与筛选项目负责人江行玉教授团队来到这里,他们经过多次采样弄清土壤盐度、选种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后,第一批吸水性强的甜糯玉米种子,经由他研制的作物耐盐生长调节剂浸泡处理后,顺利地在示范基地里播种了。
  15天后,玉米苗长势喜人,这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于是,第二批种子又种到地里。最终,两批玉米先后迎来了丰收季。含盐量0.8%左右海水倒灌农田生长的玉米,产量高达每亩813公斤,每亩经济收入3000多元。
  根据海水倒灌农田含盐量测定数据,80%左右的海水倒灌农田可种植玉米。今年,他们已经在罗豆和铺前海水倒灌农田种植玉米近400亩。这让本已对盐渍地失去种植信心的农户们看到了希望、恢复了信心。
  如果说,耐盐玉米的成功种植,让农户们看到了希望,那么,耐盐蔬菜的成功引种,则为老百姓带来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在耐盐作物品种的引进、试种与筛选示范基地里,江行玉和他的团队根据土壤的盐化程度分别种上了碱蓬、海蓬子、耐盐西红柿等耐盐作物。特别是今年新引种的冰菜、新西兰菠菜等高档蔬菜成活率很高,经济价值更高。比如冰菜,生育期很长,整个生育期可多次采摘,亩产高达7500斤。冰菜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好,所以价格较高,京东商城售价高达每公斤140元。
  新西兰菠菜,学名番杏,可在含盐量3%土壤上生长,适合海水倒灌土壤及沿海滩涂种植。盐渍化土壤生长的新西兰菠菜含盐量较高,不受病虫害影响,是一种天然有机蔬菜,采收期长,产量高。海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测产显示,2.8%至3%含盐量海水倒灌农田种植的番杏亩产达1万公斤以上,在海口大润发超市售价为每公斤15.6元。
  江行玉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改良土壤,降低盐度,争取在1至3年内,让中度盐渍化的海水倒灌地种上耐盐作物,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耐盐植物的脱盐效应,在3至5年内,逐渐将中度盐渍化农田改良成当地作物可生长的耕地,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
  另外,江行玉团队还通过实验室耐盐性鉴定、田间耐盐性评价和试种,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耐盐能力、能适应海南生态区域、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和蔬菜品种,并将这些耐盐品种及种植模式推广至其他盐碱地和滩涂地。
  “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引导农民把之前荒废的海水倒灌田充分利用起来,还要引领他们科学改良盐荒地,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帮助他们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裕路。”江行玉说。
  本报海南文昌4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