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小学教学点面临诸多生存难题 乡村教学点的困境与突围
我省小学教学点面临诸多生存难题,如何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事关成千上万个孩子的未来——
乡村教学点的困境与突围
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学校乐群教学点,老师正在给只有四名学生的三年级上课。本报记者 郭景水 摄
五指山市南圣中心学校南圣教学点,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郭景水 摄
■ 本报记者 郭景水
这是一系列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全省农村小学教学点856个,在校生2.5万人,遍及我省18个市县(注:不含三沙市)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全省小学在校生总人数75.26万人中,教学点人数仅仅占了3.3%。相比较全省1619所小学数量,教学点的数量超过了小学数量的一半。
类似的尴尬情况不断出现:已有百年历史的临高县东英镇凤潭小学教学点,2015年秋季学期只有3名学生;琼海市85名教学点专任教师中,50岁—54岁47人、55岁—59岁28人;澄迈县124个教学点仅有11个有运动场、跑道,体育锻炼设施几乎是“零配置”……
数量多,分布广,学生流失,老师难留,硬件缺项多……当前,我省农村小学教学点面临着诸多的办学窘境。
今年11月中旬,省教育厅在五指山召开全省教学点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总结五指山建好、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经验做法,同时也诊断出全省农村小学教学点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改善,点亮海南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
教学点之需 | 上学方便,避免亲情割离
中午12时,在万宁市长丰镇明星小学教学点,三年级的教室里,8岁的黎族女孩王雪如和四个同学一起,正在温习功课。
“学校中午有饭吃,这样一天家人就可以少接送一次,上学非常方便。”12月1日,说起在明星小学教学点求学的好处,王雪如怯生生地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明星小学教学点负责人黄浩介绍,教学点共有30名学生,其中三年级有13人。另外一年级有9人、二年级有8人。“2014年9月,教学点盖起了临时厨房,找了一个老师的家属做中午饭,让13名距离家稍远一点儿的学生在教学点吃午饭。”
距离明星小学教学点数公里之外的万宁市长丰镇牛漏中心学校,是一个有着133名在校生的教学点。“尽管名为中心学校,不过目前学校只有一至五年级。”中心学校校长陈英杰说,2011年9月,中心学校以及管辖的5所完全小学的四至六年级统一撤并到万宁思源实验学校。
“万宁思源实验学校距离我们有十多公里,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可以住校,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两次四趟接送孩子上下学,那么家里有一个人几乎什么工都做不了了。”牛漏当地的群众纷纷要求恢复牛漏中心学校的完全小学设置。
陈英杰说,2014年9月,牛漏中心学校恢复四年级,今年恢复了五年级,目前这两个年级各有30人、28人。“目前,中心校也为部分中午不回家的学生做午饭,这样就免去不少家长接送孩子的烦恼。”
不仅在万宁,在我省的不少市县,更多教学点的配置方便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孩子求学。
11月13日上午9时,五指山市南圣中心学校南圣教学点,一年级的教室里,黄才风老师正在上着语文课。五颜六色的“礼貌用语记得牢”、“小学生守则”装扮着教室的墙壁。南圣教学点负责人符祥传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教学点主要服务半径是南圣村的南圣村民小组和志保村民小组,一至二年级的在校生全部是黎族苗族学生。
另一方面,记者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乡镇中心学校采访时注意到,因为教学点撤并,中心学校管辖的教学点的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读书。因为镇中心学校距离家比较远,因此晚上要安排学生住宿。但是因为中心学校的宿舍床位不够,三年级以下低年级的学生甚至是两个学生睡在一张床上,甚是让人吃惊。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住校,让中心学校的管理者很是头疼。“孩子确实太小了,晚上突然醒了,哭喊着叫妈妈。现在我们动员村里的群众过来学校轮流做宿舍管理员,主要就是让他们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确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我省西部一市县小学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
教学点之痛 | 学生少老师老教室破
在为偏远山区孩子提供“家门口教育”的另一面,遍及我省18个市县(注:不含三沙市)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教学点,有着“难以言说的伤痛”。
痛点1:学生流失——
最小的班额只有1人
2015年秋季学期,临高县东英镇中心学校凤潭教学点,3名学生,两名老师——女孩王芳莉、王紫怡,男孩王歆苗,以及符新辉、符秉义两位老师,按照东英镇中心小学对凤潭教学点的课程安排,符新辉老师教语文、体育和美术,符秉义老师教数学、音乐和思想品德。
3名学生——在校生人数只有个位数的教学点,是我省教学点在校生人数少的一个缩影。
海南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文昌,全市29个教学点中,最大的班额为13人,最小的班额只1人;在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中心学校新建教学点只有两个年级,学生3人,抱由中心学校道介教学点只有1个年级班,学生4人;在东方,在校生10人以下的教学点有27个,占全市71个教学点总数的38%,有些教学点在校生甚至只有2至5人;白沙黎族自治县合水小学教学点只有4名在校学生,全校一个校长和一个教师,一个学期的公用经费只有1120元……
痛点2:老师老化——
58岁教师一周30节课
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学校乐群教学点有3位老师,其中两位接近退休年龄:58岁的负责人符史南、53岁的女老师莫壮柳。海南日报记者在教学点看到,教学点有一、三、四年级三个班级,符史南分别为三个班级安排了课程表,一周下来,符史南、莫壮柳老师每人每周要上30节课。
琼海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25个教学点中,很多老师要包揽多个年级、多门课程,不少人力不从心,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
不仅是年龄老化,教学点老师的学历层次也相对较低。以澄迈县为例,全县510名教学点教师中,本科学历只有39人,仅占7.7%,而中师(中专)学历的老师206人,占比高达40.4%,甚至还有两名高中学历的老师。“教学点老师大部分是民师转正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顶职的、以工代教的,他们接受专业培训少,仅凭经验、爱心开展教育教学。”澄迈县教科局有关负责人不无忧虑。
痛点3:硬件缺少——
教学点的教室下雨漏水
这是一幅怎样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农村教学点的现状图景:荣邦乡中心学校岭尾小学教学点教师办公用房漏雨、围墙倒塌,七坊镇中心学校打金小学教学点教室屋顶渗水、木质门窗腐烂,七坊镇中心学校英歌小学、打安镇中心学校可程小学教学点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围墙……
不仅仅在白沙,由于近年来的投入不足,省内不少市县相当数量的教学点硬件短缺严重。
以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全县39个教学点中,大部分教学点只有一台电脑或打印机、电视机、DVD。只有两个教学点联入计算机互联网,37个教学点没有接入互联网。
在澄迈县,全县124个教学点中,一般只有一、二层房子或瓦房当教室。面积小于10亩的教学点有72个,面积小于5亩的教学点有39个,有的仅有2亩、1亩、0.8亩,甚至42平方米。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些教学点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用具、安保、消防设备都没有,更不用说音乐、美术等功能室。
教学点之惑 | 撤并理由PK留守价值
惑1 教学点大投入建设值不值?
“10名学生,还专门铺了塑胶跑道?这是不是太浪费了?”看到五指山市南圣中心学校南圣教学点最近的“旧貌换新颜”,质疑的声音裹挟而来:把他们集中到中心学校去,教室里也不可能放不下几张凳子,一下子不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一个教学点一年的公用经费5万元,四名教师的工资超过20万元。再加上校舍维修、图书购买、体育器材购置等,算下来超过50万元,就为了10多个学生。这是不是值得?”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中心学校负责人向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省内西部一市县教育局负责人认为,有些教学点现在还有十几个学生,在大笔投入之后,也许之后的几年里学生减少甚至没有了,这是不是一种无效的投入?
惑2 教学点如何留住年轻老师?
2015年秋季学期,1992年出生的张深霞来到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茄新小学教学点,担任英语代课教师。“承担三、四、五年级一共三个班的英语课,每个班一周两节课。”教学点负责人吴明海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张深霞不是正式编制的老师,每个月工资只有2300元。
万宁市教育局副局长曾强认为,办好教学点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优秀的师资支撑。“即使把年轻的老师分至教学点工作,但是由于这些老师的家庭不在当地,每天下午放学后,他们也都不会留在学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想办法走人。”
儋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长健说,有年轻老师不愿意去教学点的原因是“去了一两个人,就像孤魂野鬼,安全都成问题,年轻人接触其他人机会少,结婚成家都困难,更不要说教育教学的专业成长了”。甚至有的年轻老师极端地认为,即使教学点的工资再提高,自己也不会去。
惑3 撤并进镇还是留守乡村?
符史南有个“不光彩的记录”:曾经任教的山仙、迈汤、黄竹三个教学点,到现在都已经被撤并了。“2013年9月,来到乐群教学点时,我感觉这是任教的最后一站了,我希望可以把教学点办好,不要再走撤并的老路。”如今,符史南看到了希望,今年11月,1993年出生的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2015届毕业生李如意来到教学点,担任教师。
“近年来,市教育行政部门已经不再搞强制撤并教学点了。”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学校副校长李锋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每逢入学登记的时候,镇中心学校都会派出老师在每个教学点值班一周左右,接受群众带孩子入学报名,如果教学点没有学生报名,那么这个教学点才会实际上停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点都要走上撤并的不归路,海南日报记者在万宁市采访时注意到,该市的礼纪镇中心学校茄新小学教学点、长丰镇牛漏中心学校,最近两年陆续恢复了四年级、五年级,“按照这样的恢复情况,到了2016年秋季学期,我们就重新成为完全小学。”两个教学点的负责人不无欣喜,主要还是当地的老百姓有需求。
教学点之路 | 教学点可以“小而美”
本世纪初以来,省内撤点并校带来了系列问题:一些儿童不得不进入寄宿制学校、一些儿童上学路程超过10公里,甚至一些儿童因此辍学,寄宿制儿童与父母亲情割离导致心理问题、营养发育失衡。
省教育厅副厅长廖清林介绍,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被叫停。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中再次提出,要慎重撤并乡村学校。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五指山市提出,教学点不但要“保留”,而且还要“办好”。“依据《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我们实施了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教师交流、推动课改等方面着手,从而提高教学点的吸引力。”五指山市教育局局长张永贺介绍。
不仅是五指山,在省教育厅的全力推动下,当前我省教学点闪烁着“星星之火”的亮点:文昌市为教学点负责人给予了特别的岗位津贴,同时对于没有专任教师的教学点,从中心校、完小派出老师进行走教;定安县今年暑假期间将60多名完全小学和中心学校的老师调整到教学点;屯昌县对长期扎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教学点工作连续25年以上的教师,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特殊奖励……
廖清林表示,尽管教学点在校生绝对人数不多,但从促进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如果不为教学点这些孩子创造基本有质量保证的接受教育条件,他们的起点就不公平,他们就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学点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上面还有支撑教学点发展的很多资源。十八大提出来的学区制的管理模式,已经在海口龙华区等地启动实施,对于促进教学点提高办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廖清林提出,要通过落实常规、规范教学、联片教研、科学施教的方式,保证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同时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教学点。
文末故事 | 乡村女教师的快乐
在五指山市水满乡中心学校牙排教学点,39岁的女教师吉燕飞每周要上22节课。吉燕飞不仅要教孩子们的语文课,还要上音乐课,是教学点一、二、三年级全部30名学生心目中和蔼可亲的“全能老师”。
“我已经做了18年的农村小学老师,每天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吉燕飞的这份“大山里教学点教师的自豪”,让人心生感叹。
牙排教学点有5个自然村,最远的距离教学点有3公里。今年秋季,5个自然村的适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三年级的孩子有30个,全部在教学点实现了入学。“如果没有教学点,其中很多孩子就要失学了。”教学点负责人曾繁海说,教学点带给孩子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修葺一新的教室、智能语音教具、数字教育资源……在配置了这些硬件之后,牙排教学点就成了“山里最漂亮的地方”。(本报海口12月10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