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预期只是一种单相思

09.06.2014  12:25

  房地产救市、煤炭行业救市、制造业救市……在一片“救市”“宽松”的市场预期中,中央再度给出了答案。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将有条件地对部分金融机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满足小微企业和三农行业贷款的要求。这意味着央行年内将第二次进行“定向降准”,一些房地产企业的救市预期将再度落空。

  当前,整个金融市场总体趋紧,不少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行业等国民经济的薄弱部分,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这一轮“定向降准”,扶持经济薄弱环节,保持金融实体血脉畅通,于稳增长有积极意义,市场普遍持欢迎态度。至于一些房地产企业,早就该有“失望”的心理准备了。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地区局部的政策微调,无一例外地被贴上“救市信号”的标签。事实证明,这些信号并没有“应验”。一段时间以来,不论是中央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各地的政策落地,调控越来越精准。情势今非昔比,中央稳增长、调结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指望再度出现全面刺激政策,恐怕不合大势,更不要说是刺激楼市,扶持落后产业、过剩产能了。

  一些地产商和专家时常言之凿凿,认为房地产很快会出现报复性上涨,市场再低迷下去,政府首先受不了。但常识告诉我们,结构调整是消除经济泡沫的必须,至少短期内可以有效控制泡沫增长。最近一段时间,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的确有所优化。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末,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增速较去年年末回升1.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只有5.9%,增速较去年年末回落1.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用意。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博弈期。一方面,市场需要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又迟迟不肯做出调整,还在幻想着政府“救市”。打破胶着局面,关键在于市场。谁能发展,谁能挺住,谁将被淘汰出局,最终会由市场说了算。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多的是一种顺势而为。它不可能因为少数利益群体的吁求,就做出与市场不协调的改变。观望、等待、造势,无济于事。看到大形势,主动顺应市场变化,才是唯一出路。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实现转型升级,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首要的一点,就是打消对经济刺激的依赖、戒除对政府救市的幻想。既然得不到“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芳心暗许,又何苦深陷“单相思,催肠断”的自欺之中呢?(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