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有备而来 指标到校才不违初衷

03.07.2014  11:07

  海口“指标到校”方案一出炉,立即引来舆论和家长的广泛质疑。很多家长反映,未见到学校宣传“指标到校”、家长没有机会填写《入学意向表》、获推荐的指标到校生没有公示。针对这些情况,海口市滨海九小副校长吴清锴表示,目前滨海九小将小升初推荐生指定了详细量化评分表,每个评分表需10至12个相关负责人签名,并全程接受监督。记者采访了九小的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满意。(据南海网)

  一项原本初衷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何以引发累累争议?问题显然出在政策出台的程序上。除却让人广为质疑的校与校之间名额差距之外,“指标到校”这一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的时间点也显得有点“突如其来”,28日正式公布政策,30日家长申报就截止了,这让很多学校和家长缺乏必要的准备,表现的有些措手不及。

  当然,在众多的“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外,我们也看到一些执行得比较好的例子。比如海口滨海九小,政策发布后,滨海九小就发布了具体的、量化的推荐表,从申报、到推荐、到审核严格把关,并全程公示,接受学生和家长监督。从新闻反映的内容来看,目前该校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九小准备得这么充分,应该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绝非政策发布后这两天才开始准备。而之前很多新闻提到的有些学校之所以一问三不知,肯定是对这项政策没有充分重视,等到政策发布,家长问到面前,匆忙敷衍了事。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发布重大政策时,能不能提前一段时间发布呢?给学校和家长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也可以让政策经过充分的酝酿,让公众也参与进来讨论,到政策执行的时候,也有吸取公众意见,修正不合理地方的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蹉跎时日,导致了“指标到校”这一利好政策遭遇累累争议,让人们对海口教育再一次感到失望。

  显然,面对累累争议,教育部门需要正视,完善“指标到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让“指标到校”政策,能真正不违初衷,成为促进海口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步骤。(禹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