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集体学习讲师谈备课:耗时3月字斟句酌
原标题:走近中共最高学习班
中共中央集体学习,作为中共最高规格的思想交流形式,被广泛关注和解读。但是,讲师备课要过哪些关?最高学习班的现场如何?这些鲜有报道。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湛,为读者揭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细节。
为防意外曾设两名讲师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理论等众多方面,讲师大多是学界和社会公认在该领域素有研究和富有成果的学者,也有在政府部门长期工作并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具体到请谁做讲师,通常由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协调有关部门、高校或研究院所来确定。
讲师的数量有讲究。郭湛说,以前每次学习要有两名讲师,且出自不同的单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许还有防备出现一人因故不能到场的考虑。“中央办公厅在送讲师去讲堂时,明确要求两人不能同乘一辆车。就是说,万一有车出现意外事故,一人不能到场,另一个人可以代他完成讲解任务。”
但自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来,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意外”。从2014年初起,改为每次学习安排一名讲师。对此,郭湛认为,这样虽然加重了一人的工作量,但却节省了两人之间协调统一所需的时间成本。
五大环节锤炼讲稿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郭湛与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合讲“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们备课时间3个多月,经历5个环节。
首先是根据学习主题和要求,反复交换看法,确定讲解内容的纲要。然后由两位讲师分头写出初稿。接下来,初稿经包括讲师在内的备课组专家审阅并进行修改。
此后是讲师在专家组面前多轮试讲。郭湛回忆说:“第一次讲,发现内容偏多,讲解超过给定时间。听讲专家对试讲中的问题一一指出,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几轮试讲后,内容、表达包括语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
最后,中央政策研究室派人试听并提出改进意见。讲师综合各方意见后完成讲解稿。
“备课组专家也提醒我们,注意考虑讲解过后与会领导可能提出的问题,以便做出恰当的回答。”郭湛说,“备课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讲稿,我们字斟句酌,力图用最精炼的文字讲清道理。”
互动紧扣时政热点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地点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中型会议室。会场主体是一个很大的环形桌,中央政治局委员围成一圈,会议室宁静且庄严。习近平总书记简短的开场白之后,讲师开讲。
“两位讲师各讲45分钟。作为教师我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但为中央最高层讲解,这还是头一回。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讲述在大学里一学期或半学期的内容,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郭湛说。
讲稿装订成册,放在与会者座前桌上。在讲师发言的时候,委员们一边认真地听,一边用笔在讲稿上标出重点。“他们也许是在复习、回想,也许是用这些理论观点提炼、概括自己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看着他们高度认真和用心的神态,我的感受是,一个学习型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就应该是这样的!”郭湛回忆说。
讲解完之后进入提问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提问道,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如何处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我们讲“顶层设计”,是不是就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韩庆祥立足改革实践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接下来,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提了一个问题:现在西方国家的人们怎样看待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郭湛着重讲了西方金融危机后出现的《资本论》热等事例,说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当代世界的理论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在我们回答提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长时间的总结发言。他回应我们的讲解,系统地谈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的认识,讲得全面而又深入。”郭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