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对赌:播节目做节目投广告的,都好怕怕

08.08.2015  14:17
收视率对赌:播节目做节目投广告的,都好怕怕 - 海口网
收视率对赌:播节目做节目投广告的,都好怕怕 - 海口网
收视率对赌:播节目做节目投广告的,都好怕怕 - 海口网
收视率对赌:播节目做节目投广告的,都好怕怕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这个观众家里,说不定安装了收视率检测盒子。

要把聊收视率的文章写得活泼,需要点功夫。我,尽力而为。

今天要谈的,是个什么事呢?——前几天,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的领导们开了个会。央视和北京、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安徽等省级一线卫视的相关负责人来了,并签了一个自律公约。主要是干啥?承诺“反对唯收视率论、规范电视剧购播行为”。

摸清楚了广电总局操作思路的应该明白——有果必有因,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手。电视剧圈我不是很熟悉,但我听过两个真实案例:一、某个二线卫视,其电视剧收视率经常破2,每次开会只要一提到这个,同事们总要翻一通白眼。二、北京某些地面频道的收视率经常为0。

熟悉疯爷的都知道,只谈综艺。虽然这回总局没聊综艺,但我还是想聊聊“收视对赌”在综艺圈是个什么情况。

什么是收视率与收视对赌

只要客户要辣椒炒肉,就不怕找不到原材料。

图为周星驰扮演的猪肉荣。

你看,每到周一大概11时左右,朋友圈就会被各大卫视、节目制作方刷屏。因为重点城市的收视率数据出来了。

收视率是什么玩意?通俗点说吧——检测的收视率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观众家里,装了一个盒子。只要这个观众开机看某个台,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计入收视率样本库里。也就是说,最终会体现在那些朋友圈刷频的数据图里。

没看明白?收视率就是一个抽样调查,只是说明全中国大概有多少人在看节目,无法十分精确。前面说到北京某些地面频道的收视率经常为0,这事可以这么理解——全北京二千多万人,肯定有看这个台的,但是他家里装没装监测收视率的盒子,不一定。可能好死不死,全北京装了盒子的少量观众,都没在看那个地面频道吧。

收视率对赌,是什么情况呢?最普遍情况是: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做节目,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据我所知,现在还有广告商加入进来,三方“同舟共济”。

举个通俗例子吧。湖南人爱吃辣椒,各位应该知道。我见到一个卖辣椒的小贩,特别懒,又不想摆地摊,怎么办?看到一个卖肉的摊子很火,他就跟屠夫合作,把辣椒放肉旁边一起卖,客户买完肉还愿意买辣椒最好,不买也无所谓。一天结束,卖辣椒的按照销量多少,分钱给屠夫。辣椒卖越多,就分越多钱。起初屠夫不在乎,后来看钱多,也就爱开口捆绑吆喝了。

综艺圈流行收视对赌?

中国好声音》是媒体眼里的“收视对赌”样本。

综艺圈不流行收视对赌。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实际是到了万不得已。

对赌对赌,就是一场赌博。做节目的,对自己的东西没有把握,想以小博大。质量参差不齐是主要原因。搞营销的做节目,搞模式的做节目,从台里随便走出一个人拉个小团队,也来做节目。播节目的电视台呢,其实也是对节目质量以及平台观众不自信,谁知道做节目的家伙是不是忽悠,谁知道核心观众爱不爱看这个节目。投广告的客户也怕怕,看节目的人多,当然开心。如果看得人少,钱打了水漂,回去怎么跟老板交代?

虽然我们大喊“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但目前来看,只有这个数据作为衡量标准最合适。于是,各方就想了一个招数:收视对赌。

设一道线,低于这个收视率,制作方就赔钱。收视率越高,制作方与电视台就分钱。然后,制作方为了收视率,买模式出新招、砸钱请明星、邀金牌制作团队、搞营销造话题、向广告商承诺收视率等等,这些操作必须有。电视台其实相对轻松,反正我只出一个播出档期,是好是坏,由制作方折腾去。

中国好声音》系列,其实是收视对赌最好的案例。这个节目刚弄出来时,电视台不敢播。理由很简单,新新玩意,用户能接受吗?于是,采取了对赌的方式。根据媒体报道,灿星制作和浙江电视台之间有一道线的约定,低于这道线,灿星赔偿,高于这道线,二者分红。——这场押宝,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双赢。另外,某饮料为什么一直是《中国好声音》的大金主,虽然其冠名金额不及《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但灿星制作依旧选择他,最大的原因还是该金主当年力挺《中国好声音》品牌,双方有了感情。

谈惯了制播分离,似乎有点不习惯这事了——还是有些电视台喜欢自己做节目。但不管怎样,其角色也如外面的制作公司一样,同样要就结果承担应该有的风险。如正热播的某节目,广告商就要求收视率必须达到2,才有可能拿到全部的广告费。

好了。所有的焦点都回归到了收视率上。做节目的靠收视率发工资,播节目的靠收视率争排名,广告商靠收视率来体现品牌影响力。

久而久之,你懂的。

签收视率自律公约,管用吗

韩国人用手机看直播也能算收视率。

很明确的说一句,签收视率自律公约这事,不管用。擅长管理的广电总局,最后只能靠自律来监督,用行政的威力来震慑作恶,也是无奈之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说句实在话,我对“收视对赌”也没有办法。如果有,我就不会在这码字了。但是,我可以提几个小看法。

检验一个节目是否厉害,是不是只能靠收视率?网络视频点击量、百度指数、社交热度等,是不是也可以算一个维度?另外,我个人十分反感那种把微博阅读量换算成收视率的做法,十分无厘头,毫无说服力,典型的想用歪门邪道去完成KPI做法。

再说一个事。韩国人的小年轻们,喜欢用户手机看电视直播。手机自带天线接收电视信号,成了流行。更有趣的事,这些手机用户的行为,也算在收视率里。

在中国做电视,一直强调“合家欢”。看似“伟光正”,其实是被收视率奴役了——因为只有家里的盒子才能算收视率,所以很多节目都是冲着老大爷老大妈去做的。如果把收视率的样本再扩大化,让每一个网站直播也算收视率,试试看?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再说回卖辣椒的故事吧,最后那个屠夫依旧卖辣椒,只是把原来的合作伙伴踢了,让自己家人上了位。而原来卖辣椒的,也在筹备开一个肉铺。只要客户都爱吃辣椒炒肉,提供原材料谁还不会啊,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