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藏家”林书国:“焊”接琼北乡土记忆
林书国在操作老式胶带电影放映机。记者陈耿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 龚梓
初次见面,林书国穿着一身劳保工服,因焊接而留下的污渍依稀可见。他身材精瘦,头发乌黑,说起话来思维清晰、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他已有50岁。他曾在家乡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桃村种过地,在老城区博爱南路做过三轮车搬运工,后来在三门坡镇上开了家电焊店。林书国在乡间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农民收藏家”。
缘起小人书
林书国的电焊店距离海口市区约50公里,店面的后院和一间瓦房便是他的“怀旧藏馆”。在这不足55平方米的空间内,各类藏品林林总总多达3万余件,露天摆放着火山岩石磨、石础、锄头、蓑衣、风谷车、木犁、铁齿耙等数十件代表琼北农耕文化生产生活器具,还有两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产,依旧能启动使用的本田70C、嘉陵50C摩托车;瓦房内整齐摆放着老式手动电视机、收录机、缝纫机、老式皮带电影放映机、手拨电话等,几个书架塞满了连环画册、证章、磁带和海南各地的自行车牌等。
林书国收藏的自行车牌照。 龚梓 摄
“这些老物件记录着我的收藏故事,蕴含着过去琼北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再现了过去的生活场景。”谈及收藏的经历和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林书国一下子打开了话匣。
林书国从10岁开始就喜欢搜集琼北民间各类老物件,至今已有40年的个人收藏史,这与其小时候的农村生活、学习有关。林书国还记得他当过村大队书记的老父亲每次去府城开会,都会从书店带几本小人书(连环画)回来,成为他儿时贫瘠精神生活的宝贵读物,慢慢地,积少成多,小人书堆满了家里一个小木箱。如今,它们和他后来收集的与海南相关的《黄道婆》《南沙海战》《保卫兵工厂》《天涯海角追穷寇》等小人书一起,成了一个特殊的藏馆小景。
除此之外,伴随着他收藏生涯的还有各种学校证书、老课本、儿时玩具、割胶碗等。但真正让他走上收藏“快车道”的是大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寄回家的邮票。此后,有特殊意义的纸质物件,如邮票、火柴盒贴画、烟标等,都成了林书国的收藏对象。
偶得南洋排椅
35岁时,林书国学了门电焊手艺,有了自己的电焊店,经济收入也得到明显改善,因经常骑摩托车到周边各村给村民焊接门窗、制作桌椅、安装防盗网等,工作之余,他有了更多搜集老物件的机会。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林书国在文昌重兴镇村里收到了一套南洋风格的铁梨木排椅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林书国收藏的一对南洋风格铁梨木排椅。记者陈耿摄
“这套铁梨木排椅,上面雕刻的纹饰,带有明显的南洋风格,市面上非常少见,见证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南亚归侨海外奋斗的历史,我当时收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看,这个木料耐腐,经历岁月洗礼,保存完整,除外表被磨得光滑之外,依旧坚固,还能正常使用,非常珍贵,因此我把它放在怀旧藏馆进门就能看到的显眼位置,每天做工累了,就坐在上面休息,觉得非常惬意。”林书国自豪地说。
南洋风格排椅的偶然收藏带来惊喜过后,林书国有意识地到村里收一些带着过去时光记忆的老物件。
用起老电影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电影对于生活在农村的琼山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每当公社文化站来村里放映电影,村民们都会早早搬凳子去,占据有利位置,满怀期待放映员调试电影放映机,投影到挂在村里戏台前的银幕上。这是不少“老琼山”村民的集体记忆。当时还是小朋友的林书国在大屏幕下,看着电影,听着不远处电影放映机影带转动的声音,心里满是新奇。长大后,随着电影放映技术的成熟,老式电影放映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让林书国怀念不已。
林书国四十年间收藏的连环画摆满了一个书架,堪称藏馆一小景。 宋昌吉 摄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位海口藏友告诉林书国,他刚收了海南某高校处理掉的3台老式胶带电影放映机,问他想不想要,林书国毫不犹豫地表示给自己留下,当天就坐车去到藏友家取货。
看着这三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长江牌”F16-4型电影放映机,林书国心想,要是能用起来就更好了,那样才能真正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致的摸索和借助一些电工技术,林书国对电影放映机做了研究,经过专业的修复和安装,他惊讶地发现,这三台机子还能正常放映,除了影带因岁月沉淀氧化导致播放时略微发红外,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三台机子是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质量确实过硬,海口气候湿热,设备很容易受潮,我经常用麂皮绒来擦一擦机器,偶尔还会播放一下,这样才更耐用,画面更清晰,每次放映后,我还会用小电风扇吹一会,好散热。”
除此之外,林书国还搜集了几套电影胶片,其中有一部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的电影《椰林曲》,讲述了抗战时期海南岛的人民武装部队参谋谭真和班长张陵,奉命去雷州半岛取电台,获得与党中央一度断掉的联系,最终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
工作之余,林书国会启动电影放映机,小藏馆就变身个人微型影院,播放收藏的老电影,享受“煲老电影”的乐趣。
有时候,林书国也会到中小学和村里放映这些经典老电影给老人小孩们看,营造起美好的集体回忆,以此作为怀旧和交流的公益方式。
林书国“怀旧藏馆”院子里摆放的火山岩石磨等生活工具。记者陈耿摄
得到妻子支持
“刚开始收藏旧物的时候,家人不太理解。有时为了寻得一个老物件,要把文昌、澄迈、琼海、屯昌的乡镇都跑遍,好在我是搞电焊技术的,经常到村里干活,慢慢地有了一点名气,与村民沟通起来方便得多。”林书国说,“有时候收到一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也会引起妻子的注意,我会给她讲它们背后的故事。慢慢地,妻子看我这么执着,也就支持我了,有时候还会和我一起到村里收旧物。”
收藏老物件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的坚持,也会花费一些金钱,与“以藏养藏”的收藏家不同,林书国并不注重短期投资收藏或长线收益回报,而是更看重老物件背后的历史价值。
“我希望以后能开一个老物件博物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记录琼北农耕时代和上世纪生活史的老物件重新被大家认识,让身边的人知道这是祖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也可以在旧物藏馆里,把玩自己收藏的老物件,获得精神享受和文化满足。”林书国说。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