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互联网+”快车 海南不能延误
■ 本报评论员
“要抓住‘互联网+’这一重大机遇,绝不能延误这班车。”省委书记罗保铭在海南生态软件园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这样强调。
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与中国以及海南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因此,这是一次海南不敢落下的班车,不能输掉的战役。
发展互联网产业,是海南必然之选。中国是网络大国,网民人数6.49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47.9%,201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0%。与第一代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不同,当前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其产业红利更明显、增长更迅速,“互联网+”服务和满足人民生活的水平更高、效率更高。可以说,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正对各行各业进行革命性再造,成为创新型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砝码。“互联网+”计划,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要求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快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是海南顺应大势、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发展互联网产业,海南大有可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提速、改革发展理念创新的当前,海南生态软件园各项发展指标在第一季度逆势飘红,成为“以亩产效益论英雄”的生动范例和“海南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实践”。这也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互联网产业,不存在障碍,完全可以异军突起,弯道超车。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定位,优势独具的自然生态,“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和旅游、民生、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的具体要求,和一系列优惠产业政策、配套服务,具备形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洼地。
发展互联网产业,要加强制度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抢搭这一班快车,不只是海南在做,而是许多省份都在激烈竞争。北上广自不用说,重庆市近日与腾讯签订众创空间项目协议,将带动2000亿元的产业规模,这得益于重庆市从2010年就推出“云端计划”的创新之举。海南生态软件园的快速成势、迅猛发展,也得益于海南省、澄迈县两级党政部门主动适应新理念、新业态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证明,要发展互联网产业,没有依托人本思维、互联网思维、法治思维为基础的体制机制创新吸附力,是很难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只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去消除创新发展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成果转扩的障碍,在海南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才真正有希望。
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从目前全国各地在发展互联网产业上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态势看,没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没有见贤思齐、举一反三的责任感,没有多想办法、多干实事的主动性,就谈不上做大做强互联网产业。海南各级党政干部一定要将之当作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种使命来抓,用产业发展提速的成绩来检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效,切实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