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软实力 拥有高技能 生活有保障

25.11.2015  20:49

提升软实力 拥有高技能 生活有保障
委员勾勒职工“正能量”培育路径


  许多全国政协工会界委员都清楚地记得,2010年全国两会上,一条“国际新闻”备受关注——美国《时代》杂志的2009“年度风云人物”名单上,赫然出现“中国工人”词条,这是当年唯一上榜的群体人物。
  “当时许多西方媒体嗅出了一丝‘历史转捩’的意义。”政协工会界的“老委员”们说。
  3年后,又到全国两会之时,“中国梦”成为代表委员、媒体百姓提及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3.21亿中国工人有着怎样的力量?又该以怎样的举措来保护、培育、发挥来自职工的“正能量”?
  【路径一】提升职工软实力需要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具备强大的精神动力。”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倪健民委员呼吁,构筑职工思想道德需要以信仰为魂、以德为先、以教为贵、以行为要、以文为脉。
  据一项调查显示,职工焦虑情绪在增长,66.9%的职工认为改善的机会不多;少数青年职工甚至把奢侈品消费当作是价值的实现;部分职工对当先进和劳模“无所谓”,或干脆“不想当”。
  长期分管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倪健民表示,提升职工的软实力,首先应以信仰为魂,并以德为先。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两条腿一起走”;以教为贵。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使核心价值体系在职工中内化于心。
  “一切理念都要靠行动转化为现实。”倪健民委员说,面对竞争,部分职工心理压力加大,发展预期下降,因此,营造一个“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氛围,是培育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理念的基础。特别是通过鼓励工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等工作,为职工提供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在全社会加强道德领域专项教育和突出问题治理活动,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诚信意识;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力量,提升青年职工对劳模精神的认同感……在倪健民委员心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是一项大工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
  【路径二】工人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
  “产业工人的技术革新和创造,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在实践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部副部长袁伟霞委员发现,产业工人的岗位创新,对企业发展能够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她以本企业为例告诉记者,通过对普通工人的长期培训和鼓励,涌现出了一批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工人发明家和技能大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不过,她也注意到,虽然为产业工人提供进修培训平台的呼声日渐高涨,通过政府和工会组织的职业技能比赛,一批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得到提升,但仍与当前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需求不匹配存在差距,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潜力。
  对此,袁伟霞委员直陈目前影响产业工人创新能力发挥的四个主要问题:对技能竞赛产生的优秀技能人员的奖励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国家也基本上没有拿出费用进行奖励,仅靠企业“自觉”,往往使很多“政策奖励”成为一句空话;企业不重视职工技能培养,不愿挖掘职工的创新能力;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通用型技能人才,但很多行业性较强的工种培养则成为“短板”;各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中分配给工人的指标较少,不能全面反映一线职工的创新才华,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人的“被认同感”。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给以工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更多扶持,引导和培养产业工人中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袁伟霞委员建议,在每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适当增加申报指标和获奖数量,真正让广大产业工人、特别是他们当中的领军人才看到,只要是扎扎实实岗位创新,自己也能够走上国家的最高科技奖励的领奖台,从而带动大批技能工人岗位创新。
  【路径三】农民工身份“转型”需顶层设计
  “我国已有2.63亿农民工,其中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有1.63亿。他们早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新型的劳动力大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委员话锋一转,“但是,新生代农民工要真正获得发展,还需要跨越稳定就业难、住房落户难和维护权益难的‘三道坎’。”
  杨志明委员注意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项统计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左右。
  这样的低技能水平,导致农民工无法获得更加高质量的就业,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做的“苦、脏、累、险”工作,权益也时常受到侵害。杨志明委员发现,虽然政府部门、工会组织为维护农民工权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但农民工仍然存在“三低两多”,即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水平偏低、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比率偏低,劳动争议多、工伤事故多。
  与收入较低伴生的,还有改善住宿条件的“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生活在地下室、工棚和城乡结合部。
  杨志明委员认为,要从制度建设上破解农民工面临的发展困境,需要努力做到“十有”: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报酬有保障、参保有办法、维权有渠道、住宿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文化、发展有目标。
  他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进行顶层设计。
  “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和新市民,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根本。”杨志明委员表示,到2015年,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可以得到1次以上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使农民工学到技能、领到证书、找到工作,并从农民工中培养出更多技师、高级技师、技能领军人物,为产业工人队伍注入新生力量。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延伸阅读
  职工素质提升五年规划进入攻坚期
  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目前已进入实施的攻坚期。
 《规划》围绕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民主法治、健康安全和社会文明等6个方面素质建设,致力于提升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同时,让技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职工教育培训机制更加完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更加繁荣。
  目标1: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实现各类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1000万以上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命名4000个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重点扶持其中500个优秀示范点建设。建设5000家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各级工会建设50000家以上‘职工书屋’”。
  目标2:技术技能素质建设,“实现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活动覆盖率达到85%以上,使2000万以上职工提升技术等级。实施1000万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目标3:法制、安全健康等建设,“实现各类普法宣传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各类群众性安全健康卫生教育和‘安康杯’竞赛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提升健康生活指数,动员70%以上职工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各类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目标4: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推动和督促企业把工资总额的1.5%~2.5%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提取和使用纳入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加强职工群众监督,确保经费总额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
  (郑莉 张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