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中国组织人事报】大医精诚写大爱

26.06.2014  19:08
  大医精诚写大爱 ——记以钟南山院士为领军人物的广州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团队有博导8名,硕导33名。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在突发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禽流感等)、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部肿瘤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推动我国呼吸疾病防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呼吸疾病临床防治和研究中心。

  非典、甲流、新型禽流感……在突然来袭的一场场疫情中,有这样一支医护队伍为人熟知,他们就是以钟南山院士为领军人物的广州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目前,创新团队有博导8名,硕导33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长江学者1人。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创新团队主持或参与了我国在慢阻肺、哮喘、肺癌、呼吸感染病原学、咳嗽等临床诊治等方面诊治指南的建立,其防治策略已经与国际接轨,推动我国呼吸疾病防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呼吸疾病临床防治和研究中心。

抗击非典
大医精诚行“首善

  2003年初春,南粤处处洋溢着喜庆,但一场罕见的非典型肺炎却悄然袭来,疫情发展迅速,社会公众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在危难关键时刻,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挺身而出,奋战在第一线。他深知疾病的传染性,却毫无畏惧,依然检查每个患者的口腔。这种“不畏牺牲、救死扶伤”的人格力量为团队树立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克服重重困难,在非典期间成功实施了中南地区首例肺移植手术,攻克了器官移植难度之最。团队骨干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书记黎毅敏是著名的青年ICU专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及危重症监护抢救工作。在抗击非典中,黎毅敏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ICU,一连三个月,他都坚守在抢救重症患者的工作中。作为广东省SARS中西结合临床救治科技攻关组组长和广州市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陈荣昌教授,顶着寒风凛雨到各地医院会诊,大年三十接到紧急会诊电话,他二话没说,第一时间奔赴医院,转了三家医院,看了20多个病人,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团队,作为我国领头的医疗专业队伍,在救治重症病例、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探索病原和防治措施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广东省SARS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全球最低的成绩,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家和广东省的首席专家制定我国的诊治指南等,为全面控制SARS、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甲流来袭
危难当前再担重任

  2009年8月,广州出现了全国首例甲流重症患者——17岁的广州初三男生小丘。由于患者深度昏迷、病情危急,被紧急转入呼研所治疗。作为全国首例甲流重症患者的救治地,从患者入院的那一刻起,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拿出了抗击非典时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临危不惧,众志成城,组建了最强大的救治团队,先后组织了全院几十次联合大会诊,经过上千个小时的全力救治,成功把一度濒临死亡的小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赢得了救治甲流重症患者的首个胜利。紧接着,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又主动接收了第二例甲流重症患者小林,在三个多月的全力抢救下,小林顺利康复出院。
  在这场疫情中,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成功救治2名重症H1N1甲流患者,向人们推广甲流科普知识,为其他地区做好甲流防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极具临床价值的救治经验。

不断创新
打造国际先进的呼吸中心

  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凝炼,逐步形成了稳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突发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禽流感等)、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部肿瘤四个领域。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一些重要肺部疾病防治的重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具备“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优势,成为国内呼吸系病的临床诊疗、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领军队伍。
  多年来,创新团队坚持以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为纽带,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计划、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在《Nature  Medicine》等SCI收录刊物中发表64篇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高水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