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 南极旅游渐成“新宠”

14.06.2014  17:50
   

  来自中国山西的任小梅爱好旅游,今年82岁的她创下了中国女性到南极的最高龄纪录。这是今年3月任小梅在南极的照片。   

  有一条“白眉”的南极巴布亚企鹅。

   日前,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IAATO)在总部所在地—美国普罗维顿斯市举行了第25次年会。根据IAATO最新统计,2013~2014年度,中国登陆南极的游客人数已达3367人,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不过在国际市场中,中国却并不掌握南极旅游资源,更没有话语权。

   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最大自然保护区,南极洲是迄今全世界唯一一个有着较为完备的国际条约与法律体系严格规制的地区。1960年代逐步形成以《南极条约》为主线的一系列法规,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际,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了更为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南极旅游也出现在该议定书中。

   西方南极商业旅游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最初的几十人逐年递增,至现在的数以万计。为了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免遭游客破坏,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1991年IAATO得以成立并获得了经营许可证。经过20多年的实践,IAATO已建立起一套在南极开展旅游服务的行业标准,实现了南极旅游的安全和无害环境,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

   与很多人将南极旅游等同于进入南极圈的想像不同,从广义上讲,在南纬60度以南地区的旅游活动就被称为南极旅游。短暂的南极夏季(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旅游的黄金季节,而游客们的路线则普遍跟随当年探险者的脚步—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出发,经过德雷克海峡前往南极半岛和南极三岛的西南极之旅;或者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发前往罗斯冰盖的东南极之旅;后来还有了从南非和智利出发的飞行观光以及邮轮游弋的方式。这些线路基本涵盖了南极的主要观光点,如企鹅、海狮、海豹、鸟类、冰川、捕鲸站、南极博物馆等,还有滑雪、攀冰、野营、探穴、潜水以及冰海划舟等不同项目,游览体验十分丰富。

   由于南极旅游运行模式已经成型,行程的安全问题不大,一些经常往返南极的船长和船员经验丰富,对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能够应付自如。对游客真正的考验可能来自“魔鬼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到60度之间,这个海域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之间互相作用,盛行西风,最小的风力大约7~8级,大多时候都达到10~12级。这是南极的一道天然“屏障”,任何去南极的船只都必须经过。过西风带,最大的考验是船身的剧烈摇晃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强烈的晕船反应。

   中国游客是南极旅游的新面孔。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到南极旅游的人数有所下降,南极游轮公司因此将目标市场转向中国。随着中国前往南极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南极游的“中国味”也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国外游轮上开始出现中文导游、中餐甚至麻将桌。据IATTO最新统计,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世界各国到南极旅游的总人数为37405人,其中美国12418人,占33%;澳大利亚4115人,占11%;中国3367人,占9%。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南极游产品,价格从8万多元到20多万元不等,如果打算坐飞机去南极点,这个价格还会飙升至40万~50万元。由于南极游不是普通的的旅游产品,而是受到IAATO严格限制,其产品形态非常清楚透明,旅行社在操作中几乎没有灰色空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降价空间不大。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南极旅游国,但在国际市场中,却并不掌握南极旅游资源,更没有话语权。迄今为止,全世界拥有IAATO营运资质的上百艘南极游船中,并无一艘属于中国,空中航线也无中国飞机。中国游客基本上由国内旅游机构组团,在南极门户港或包船或拼团,将游客送交外国公司游船或飞机,再前往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