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你我身边 有一抹亮色叫“天使”
海南网台消息(直播海南)
护士在很多人眼中,有着最美的笑容,常常带来最贴心的问候,他们被称之为“天使”。然而在这一岗位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仅需要奉献,还需要勇气。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我们的记者将带您走近一位特殊的白衣天使,她就是海南省传染病医院的护士长——杜姗菱,一起感受她在这个特殊岗位上的坚守。
在这个仅有四层的楼里,严格的区分着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楼里除了平时正常的门诊时间以外,来回走动的人屈指可数,十分冷清。地上用亮黄色写的“潜在污染区”也显得格外刺眼。
每天早上七点钟,杜姗菱都会准时出现在科室,因为岗位的特殊,做好防护措施是每天常规工作中格外重要的一项。随后查看病历,给患者换药,询问患者病情,这样的工作,每天要重复早晚两次。而且一干就是20年,说到为什么会选择做护士,杜姗菱告诉记者,和很多护士一样,也是因为内心里的白衣天使梦。
1995年,从卫校毕业的她就被分到了海南省传染病医院,看到班里的同学有的被分到了外科,有的被分到了妇科。毕业后本想去手术室的她,在当时接到这个消息后不免有些失落。
作为传染病类的医院,海南省传染病医院主要收治各类肝、肺部病毒感染的病人,而病人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体液、排泄物传染,作为护理人员,每天都要给病人打针、抽血、导尿、灌肠等,随时面临着被传染的危险。当时杜姗菱也有过犹豫,但是家人的支持让他选择了坚持。
就这样,20年的时间过去了,当时和她一起来的两个同学现在也转科或者转院了。而杜菱珊已经当上了传染病医院的护士长,一年又一年的坚守在这里带着一批又一批的新护士。
就是靠着这种乐观的心态,杜姗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在她的工作中,每天接触的都是患有不同疾病的传染病人,针对这些病人,她也有自己的窍门。
如果杜姗菱不告诉我们这位大爷是患了肺部传染病的话,我们丝毫感觉不到老人与其他普通病人的区别。而杜姗菱握着患者的手,拍着患者的背,就是这种像家人一样的亲切关心,打穿了那道困在患者心中的防线。
杜姗菱告诉记者,作为传染病科的护士,在给患者高度同情心、责任心的同时,给患者更多行为上的理解、心理上的宽慰和精神上的呵护,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心。
忙了一上午,杜姗菱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眼看着到中午了,她又急忙的赶回了家中,给家里的两位老人做饭。杜姗菱告诉记者,因为平时自己特别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所以一有空,哪怕是做顿饭,心里也会舒坦些。而看到自己的女儿这样连轴转,老父亲也很心疼。
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杜姗菱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杜姗菱还告诉记者,工作20年以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假期,连承诺给儿子的旅行也迟迟都没有兑现。
和父母吃完午饭,简单的休息了一会,杜姗菱又回到了医院,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拿上病例本,又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其实,除了像杜姗菱这样工作在特殊岗位上的护士,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白衣天使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且,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需要,护士岗位也不再仅仅是女性的专属,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到了白衣天使的行列。
陈贵是广西人,现在是海南省农垦总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男护士。给病人按摩、擦药、检查,一直在病患之间奔波的他,忙的根本停不下来。临近家属探视时间,他才勉强挤出几分钟,陪记者说说话。
陈贵说,最开始他励志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后来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护理系的一名学生。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正式加入到护士的行列中,这时他才明白什么叫“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渐渐体会到了护士工作的伟大。
误打误撞,却让陈贵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岗位。陈贵说,最早从事护理工作的就是男性。但是,随着科学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护理工作认识发生了改变,普遍认为女性比较适合从事护理工作,从而导致男护士数量大幅度下降。不少病人会把男护士误认成医生。
据了解,因为男护士有体力好、力量足的优势,大多都分布在如ICU、手术室等特殊岗位上。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4年,我国注册护士278万人左右,但男护士只有近3万人左右,不过,男护士的数量正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人们对男护士的认知也有所改变。
(文字编辑:陈芊亦 视频编辑: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