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抗震救灾再显“中国速度” 力量之基在制度
灾难,突如其来;驰援,雷厉风行。
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是鲁甸地震也紧紧牵动着上海人民的心。震后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就致电云南省委、省政府,代表上海人民慰问灾区人民,并捐款1000万元。此后,来自市红十字会和各单位的捐款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涌向灾区,上海医疗专家也在最短时间内赶赴鲁甸,参与救治。
此次抗震救灾再次显示了“中国速度”:震后第一天,救灾部队已覆盖鲁甸、巧家、会泽3县重灾区;震后第二天,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近万人、13支医疗队和4支防疫队全部进驻13个受灾最重的乡镇;震后第三天,最困难路段抢通;震后第五天,云南鲁甸重灾区外所有农村公路抢通;震后第六天,所有行政村道路连通……速度背后,是中国力量的支撑。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不仅国家实力显著增强,而且我们整套制度的兴利除弊也在不断推进,执政能力不断提升。这不仅为应对灾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而且带来了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底气。迅捷,高效,有序,救灾物资和人员及时到位,让灾区群众面对天灾可以减少慌乱,最快速度得到救助和安置。
力量之基是制度。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提升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使我们在面对灾难时,行动更加高效,措施更加务实。救灾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科学统筹、有效调度。信息有没有及时传送、重型装备如何抵达现场、能否尽快实现大规模的伤员救治转运,这桩桩件件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灾情治理能力。运用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手段,各方在协同作战中科学应对地震灾情,集众人之力,将灾难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将受灾人员的痛苦减到最小。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现在,抗震救灾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在前方等待我们去完成。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发挥制度优势,取得抗震救灾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