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申遗看中国对日舆论战新气象

17.06.2014  18:39

  中新网6月17日电 6月11日,中国宣布,将对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二战”历史资料,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位于中国哈尔滨的日军“731”部队旧址也加紧了申报世遗的准备工作。日本新华侨报17日文章称,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对日舆论战或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沉着应对,理性发声,确保效果,应当成为践行的准则。

  文章摘编如下:

  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细菌战等日本侵华罪行,是心灵深处难以抚平的记忆伤痕;放眼人类历史,这些暴行手段之残忍、后果之惨重,不仅令人发指,而且罄竹难书。在诺曼底登陆迎来70周年纪念日,“二战”也即将迎来70周年胜利纪念之时,中国提出世遗申请,或许有些姗姗来迟,但作为这场战争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以及对战争胜利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和巨大牺牲者,申请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进入2014年,1月19日,位于哈尔滨火车站事发现场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日和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次日,有媒体报道,为延展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哈尔滨市将启动“731”新馆建设,打造战争遗址公园。

  4月5日,松冈环导演的纪实电影《南京——被割裂的记忆》中文版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首次上映。4月底,记录了吉林省档案馆日本侵华档案发掘、整理、研究成果的《铁证如山》一书出版。5月29日,韩国光复军驻地旧址纪念碑在西安揭幕。6月3日,《甲午殇思》图书首发式暨“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研讨会在国防大学举行。如此种种,加之2013年1月以来驻外大使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言行,中国对日舆论战的变化,是不难见出的。

  首先,中国的态度变得越发冷静、理性。

  近年来,围绕历史和领土问题,借助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钓鱼岛归属等,日本屡次向中国挑衅。中国官方的应对措施,在外交部发表声明抗议、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中国驻日使馆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之外,增加了驻外大使撰文批判、设立抗战纪念日、保护抗战遗迹等内容。

  其次,中国更加注重发挥对日舆论战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作为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未必了解中日两国矛盾的来龙去脉,因而,相关介绍必要而且重要:既澄清了真相,也赢得了主动和支持。事实上,中国对日舆论战早已打响,在安倍拜鬼之后态势愈发密集:各国驻外大使相继撰文或一人多次撰文,采用“接地气”的表述方式,阐明立场,批驳日本的错误言论,通过所在国的知名媒体发表,并召开发布会、讲演会,主动“发声”。

  在“走出去”同时,“请进来”也不曾被忽视。今年1月16日,中国外交部邀请6个国家的38名外媒常驻记者,参观了位于辽宁沈阳的“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那里不仅囚禁过多国的数千名盟军战俘,还是日军开发细菌武器、用盟军战俘做试验的场所。百闻不如一见,此种感同身受,帮助中国有效地争取到了国际上的广泛援助。

  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对日舆论战或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沉着应对,理性发声,确保效果,应当成为践行的准则。(李喆)


相关推荐: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 触疼日本神经
                    中国坚决就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 触疼日本敏感神经
                    联合国受理中国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档案申遗申请
                    中国拟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日本抗议(图)
                    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平民俘虏超20万 抛江焚毁15万
                    中国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拟设抗日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