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产业发展 走准脱贫路径
因地因村因人施策,找准特色产业,实现持续性脱贫
把脉产业发展 走准脱贫路径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方向不对,难免南辕北辙;产业不准,扶贫适得其反。
产业扶贫,是贫困农户实现脱贫的关键。但产业扶贫工作需要精准化,防止“产业扶贫若干年,卖难返贫一夜间”的现象出现。今天,国务院召开全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省政府对我省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群众跟着致富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因地因市场定产业
翻过山路崎岖的阿陀岭,才到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赛村。村民曾尝试发展橡胶、槟榔、荔枝等产业,但因这里海拔高、气温低、云雾天气多,产量低,没啥收入。但是,这种天气却适合茶树生长,这两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企业,引导村民种植五指山茶、忧遁草等作物。
“我种了5亩忧遁草,不到两年时间,采收了3次,一共赚了2万多元。”村民吉春花说。五指山茶,今年也收了第一批春茶,每斤茶青售价15元。
“产业扶贫不能盲目,要摸清扶贫户生产经营情况,分析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产业。”副省长何西庆表示,也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农业上,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延伸农业产业链。
据悉,我省将把农业调结构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扶持一批贫困户开展甘蔗、橡胶、水稻、木薯等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特色高效产业。
发挥致富能人带动作用
“给他们发羊苗、鸭苗,养大卖了,钱花了,第二年又返贫了。还有一些,因为缺乏技术,都难以养大。”采访时,基层扶贫干部说出了困扰。
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地质村,就探索“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山羊养殖大户带着贫困户一起成立合作社。政府扶持的种羊由合作社统一“代管”,一方面不让贫困户随意出卖种羊,等到种羊下崽;另一方面合作社提供技术、销售和理财观念,帮助贫困户一步步发展做大。目前地质村黑山羊种羊存栏量有300多只。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致富能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说,我省将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吸引贫困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发展产业,拓宽收入来源。
今年,我省计划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至2个、每个市县至少有100个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同时,分批对180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各项扶贫政策,树立“共赢”理念,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解决制约产业发展问题
据调查,缺资金、缺技术是我省贫困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产业精准扶贫,还需要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
“我们将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说,省农信社与省农业厅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库、一个农业信息公告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和多个行业信息化应用子系统”,同时接入省扶贫办采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信息,为小额贷款发挥精准扶贫提供信息支持。
同时,我省还将着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发展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降低农民风险,保护农民生产利益。
我省将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邮政、供销、商贸、金融等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培育农村电商队伍,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市场,引导、推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
(本报海口5月23日讯)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5月24日 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