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透视”今年2350批次进口食品被拦截

15.12.2015  10:58
大数据“透视”今年2350批次进口食品被拦截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农产品进口国。相比国产食品,不少消费者对进口食品更加信赖,有的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然而,进口食品的质量并不都那么“美好”。

  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仅今年10月,就有17批次来自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进口葡萄酒不合格。进口橄榄油的不合格问题亦十分突出,前不久意大利多个品牌橄榄油被查出“掺假”。究竟有多少进口食品存在问题?来自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食品最多?哪些进口制造商登上了黑榜?进口食品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在12月1日用数据分析国家食药监总局今年前11月的国内不合格食品信息后,《新食品》周刊把目光又聚焦到进口食品上,近日再次联合同花顺数据中心,对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官网上公布的今年1至10月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至10月,我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达2350批次,已被退运或销毁。其中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不合格食品最多,达到601批次,仅10月就检出了76批次。

  对此,国家质检总局表示,正在建立最严格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同时探索跨境电商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进口不合格产地之最

  中国台湾地区和欧盟不合格多

  同花顺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统计显示,从进口不合格食品的产地上,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披露的不合格进口食品中,排在前十名的产地分别为: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泰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法国和德国,被披露不合格进口食品的次数分别为601批次、151批次、147批次、122批次、111批次、108批次、102批次、90批次、81批次和76批次。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前十名产地的不合格进口食品共1589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总数的67.6%。

  产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不合格食品最多,占25.5%,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进境不合格食品的“重灾区”。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曾多次发布台湾食品警示通报,如台湾糖果违规使用甜味剂,台湾永和豆浆被检出转基因成分的质检信息等。

  对于台湾地区进口食品不合格问题突出,作为口岸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厦门东渡检验检疫局此前表示,“违规添加”成为台湾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元凶”,主要包括三类,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违规添加保健品药材、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等。

  另外,产自欧盟国家的不合格进口食品达579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的24.6%。此前国家质检总局在发布的《2010-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里提到,2010至2014年检出的不合格进口食品中,来自欧盟的批次最多,约占总数的29.3%。

  ●进口不合格食品类别之最

  进口饼干问题最多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检出过不合格的情况,其中不合格次数前10位的类别为:饼干、饮料、酒、乳制品、糖、鱼、粉、茶、麦片、巧克力,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63.4%。

  饼干、饮料、酒是不合格类别的前三名。其中,进口饼干不合格最多,高达243批次,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及标签不合格等,是其主要原因。紧随其后的是饮料,有230批次,大多集中在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印度尼西亚企业TINSHINGHONGBIRD'SNEST&GINSENG生产的多款饮料超范围使用偶氮玉红。

  备受国内消费者推崇的多款进口葡萄酒榜上有名。比如,产地为意大利的“蓝色基奥域罗莫斯卡托低醇起泡葡萄酒”、产地希腊的“克拉提斯红葡萄酒”,均因铜超标被退货。来自阿根廷的“索卢纳马尔贝克红葡萄酒”、“索卢纳赤霞珠红葡萄酒”,以及澳大利亚的“天瑞摩尔克里克西拉红葡萄酒2012”,则存在标签不合格。

  消费者最迷恋的进口乳制品(包括洋奶粉、进口牛奶等)也有171批次上榜,排在第四位。

  今年以来,多款新西兰的奶粉及奶制品就登上不合格榜单。其中,由玛氏食品(嘉兴)有限公司进口、新西兰“FONTERRA LIMITED”(恒天然集团)制造的两批共150千克的脱脂乳粉,因包装不合格被销毁;新西兰Green Valley Dairies Ltd公司的三个批次嘉仕堡巴氏杀菌乳大肠菌群超标,2265公斤全部销毁;珠海市澳诚贸易有限公司进口的新西兰学生高钙营养配方奶粉,标签不合格被退货。此外,EASIYOPRODUCTS公司生产的希腊椰子味酸乳粉、经典夏日水果味风味酸乳粉超过了保质期。

  ●进口不合格食品制造商之最

  多个进口知名品牌也不合格

  在进口不合格食品信息中,有21家食品生产企业被披露的不合格批次数在10次(含)以上。排在前十名的进口制造商里有4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鑫耀生技有限公司今年已被拦截检出30批次不合格,其生产的螺旋藻蓝蛋白粉、膠原红海藻粉、必慧龙菠萝酵素固体饮料、优之元红海藻味固体饮料等多款产品,存在水分超标、菌落总数超标、品质不合格等。

  意大利ALISS.R.L.公司生产的卡萨芮娜迪去皮番茄、干西红柿、切利尼奥拉腌制无核橄榄等多款产品均超过保质期。马来西亚企业Wonderful Creamery(M)SdnBhd的妙得酷巧克力味冰淇淋等多款冰淇淋被查出大肠菌群超标或超限量使用柠檬黄。日本ITSUKIFOODSCO.,LTD.公司生产的多款日式乌冬面超限量使用二氧化硫。

  新京报记者还发现,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身影:来自美国的亨氏番茄汁还未入境就已超过保质期;上海宜家家居从瑞典进口的两批次斯耐普斯风味伏特加因未提供所需证书,被销毁;韩国的农心牌辣味虾条包装不合格;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从日本进口的彩色糖果怀旧系列、风味奶酪爆米花、红茶味曲奇饼干,以及从韩国进口的薄荷味木糖醇糖果,则均因超过保质期被销毁。

  由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进口的多批次食品被检出不合格,包括从泰国进口的都乐什锦果肉果冻被检出日落黄超标,从美国进口的普斯蓝莓谷物早餐麦片水分超标,从比利时进口的阿斯达松露状牛奶味巧克力未提供所需证书。

  ●进口不合格原因之最

  标签和微生物污染问题多

  同花顺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0月,进口食品被检出不合格的前十大原因是:标签不合格、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超过保质期、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水分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霉菌超标、品质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这10类不合格食品为1282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54.6%,超过一半。

  此外,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砷超标、超范围使用苯甲酸、铜超标、违规使用化学物质酸性红、山梨酸超标的现象也不少。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蒋卓勤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菌落超标、大肠杆菌或霉菌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出现腹痛腹泻,霉菌超标的危险性、毒性更大。

  另外,水分超标也会导致食物中的细菌易繁殖,缩短食物的保存期。包装不合格会影响食品的保存期。而重金属砷超标,可能直接对人体产生毒害,造成肝肾、神经、生殖系统损害,“砷的毒性很强,甚至可能导致肿瘤风险”。苯甲酸是常用的防腐剂,但超范围使用会加重肾脏负担,损伤肝脏。酸性红则是一种工业染料,不能添加到食品中,伤害食用者的肝肾。

  ●拦截不合格食品口岸之最

  上海拦截不合格食品最多

  各地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食品严密监控,拦截问题食品的十大口岸为上海、深圳、广东、厦门、福建、山东、北京、浙江、珠海、广西。其中上海口岸拦截的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

  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2014年,我国有481个口岸进口食品,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口岸分别是: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深圳、苏州、北京、厦门、泰州,共375.7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77.9%。

  ■ 监管

  供应链复杂进口食品监管面临挑战

  质检总局表示,这些不合格进口食品都已依法做退货、销毁或改作他用处理,未在国内市场销售。

  数据显示,2001至2014年间,我国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额从118.3亿美元增长至1214.8亿美元。食品分析师徐雄俊认为,各大品牌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问题。尽管各国标准不一,但知名企业多款进口产品屡次出现问题,一定程度反映出其对品牌、产品、渠道管理上的不严格。

  “受全球经济复苏疲弱、消费市场低迷、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等因素影响,一些食品企业为维持利润,减少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全球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甚至一些全球知名食品企业和以食品安全著称的国家或地区也曝出食品安全丑闻”,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在10月29日专题发布会上表示,全球食品供应链愈加复杂,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正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来新的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林伟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建立最严格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严把“准入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准入,并建立进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誉记录制度。截至2015年9月,57家境内外企业被列入不良记录企业名单,采取加严检验检疫。

  通过跨境电商进口的食品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林伟表示,质检总局将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模式。目前质检总局已起草了监管细则,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支招

  买进口食品要学会“三看

  “消费者不要一味迷信进口食品”,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蒋卓勤表示,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屡被检出,消费者尽量选择正规销售渠道,特别是在网购、代购食品时要谨慎,“它们常逃过正常检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建议,“正规商家一般可保证产品来源和运输、贮藏条件符合安全要求。”比如选购进口肉时,可以通过“三看”来鉴别该食品是否来自正规渠道。一看“两个清单”,即输华肉类准入国家及产品名单和已在华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名单,可在质检总局网站查询,超出以上范围的“进口肉类”切勿购买。二看“一个单证”,购买时可要求商家出示进口肉类相应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能出示或提供的不要购买。三看“一个标签”,正规进口肉类外包装上一般有中文标签,标明品名、生产企业注册号、生产批号、规格、产地、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等内容,如发现包装和标签上均是外文没有中文,千万不要购买。

  ■ 他国经验

  美国 大数据分析锁定高风险进口食品

  美国FDA相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如果一种食品被发现不符合美国要求,会把该产品从美国市场上剔除。同时,FDA使用预测筛选工具,通过数据分析,锁定存在高风险的进口产品,加以严格监管。一旦发现对消费者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生产商必须召回他们的产品,以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法国 对进口食品周期性监测

  法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欧盟最具代表性的,法国的产品检查贯穿于生产、运输、储存和销售等整个环节,检查包括产品成分分析、微生物特征和储存条件(尤其是温度)。从第三国家进口的动物产品、动物源、植物源产品要通过边防检查站的检查,并对冷藏库、运输设施和农产品企业随机抽查。对易腐易烂的、可能产生病原体或有病毒残留的食品,实施周期性监测计划。

  韩国 频繁修改食品相关法规

  韩国日前出台了史上最严的两部食品农产品法律——《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和《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制定了更加严苛的准入条件和口岸检验检疫标准。对进口企业及进口产品区分等级管理,扩大进口食品的追溯管理。

  注:本文报道和表格涉及的数据,均为同花顺数据中心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口不合格食品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