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今年投入扶贫资金38.76亿元 以精准之笔绘贫困群众小康梦

29.09.2016  16:34

全省凝心聚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今年共投入扶贫资金38.76亿元
以精准之笔绘贫困群众小康梦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激起放学回家的孩子们的食欲。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正在操刀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村民吉海梅,去年还住在破旧危房里,如今看着宽敞结实的楼房,如梦如幻。

  吉海梅过上了如梦般的生活,是危房改造、教育扶贫、产业扶持等一系列扶贫措施,搬离了压在她身上的几座“大山”。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贫困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

  精准施策上出实招

  琼中长征镇扶贫工作站内,悬挂着一幅“脱贫攻坚作战图”,贫困人口分布、脱贫时间安排、致贫原因、减贫目标、帮扶责任等一一标注清楚。每天上班,“作战图”都会不断地提醒党员干部们,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2015年11月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4天后,海南召开省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确保全省47.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300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今年新年伊始,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海南脱贫攻坚任务。

  一次次高规格会议上,“精准”成为高频率词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

  “作战图”绘制精准,才能制定合适的战术打赢这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海南全省抽调干部4000多人次,组成844个调查组,先后4次对农村14.1万户、59.98万人进行全面的入户调查,进一步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

  精准找准“穷根”,才能精确开出“药方”。基于调查和分析,海南制定出台了《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劳务输出、教育和文化、卫生健康、生态移民与补偿、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社会保障等十项脱贫工程。

  精准推进上下实功

  9月26日,夕阳西下,儋州市雅星镇飞巴村口的大榕树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振平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看着刚刚建成的村道,满是成就感。“飞巴村贫困发生率达43%。工作组进村,脏乱差臭、无处落脚,房屋建设密密麻麻,没有村道,这怎能不穷?”苏振平说,要发展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修通村道,需要拆除5户村民5间房屋。经过耐心地做工作,村民们终于同意无偿拆除房屋。

  今年以来,海南各市县的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纷纷背上行囊进村入户,建立“一户一策”,实现精准推进。并且,全省18个市县实行了脱贫攻坚党政同责,市县委书记、市县长均担任组长,并且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政府乡镇长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人。

  从此,“阳光”照进贫困户、“雨露”洒向贫困村——

  今年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38.7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61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02亿元,市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6%、897.9%、237.6%;全省整合使用各类涉农及建设发展资金达到19.79亿元。陵水黎族自治县还成立了慈善扶贫基金委员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基金会成立首日共筹得慈善扶贫专项资金2611万元。

  从此,扶贫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遍地开花——

  在“十项脱贫工程”的框架下,各市县也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万宁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养殖联合体等模式,带动了295户贫困户脱贫;五指山市开发具有黎族、苗族特色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带动贫困户脱贫……

  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秋分至,气候由热转凉,地处热带的海南进入农业黄金时期,也是海南脱贫攻坚的收获之时。

  9月27日,符怀剑骑车下山,来到正在修建的新家、新村,新家是两层小楼房,预计下个月就完工,新村则是一座座别墅错落有致、绿树村边合的美丽乡村。符怀剑的老家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坡告村小组,地处南渡江源头,高山之上,闭塞而贫困。今年,我省启动生态移民扶贫后,符怀剑和他的邻居们终于告别大山,在牙和村开启新的生活。

  脱贫攻坚,不仅让坡告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山深处的什寒村,绿树掩映下的什进村,烟雨笼罩中的罗帅村,均从“女孩不愿嫁进去”的穷村变成美轮美奂的新农村,村民们的生活也从贫困走向小康。

  今年以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劳务输出、教育和文化等扶贫举措,齐聚发力,让海南贫困户收入有新提高——

  在儋州市,大成镇爱来村贫困户、“90后”符岳良,通过“雨露计划”中专班和扶贫技术培训,掌握了汽修技术,成功进入了儋州市区一家大型汽修厂工作,月薪有2000到3000元。

  在琼中大边村,吉海梅一家6口人,4个小孩上学,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两个小学,2亩水田、300株橡胶和200株槟榔。“橡胶价格低,要在以前,小孩肯定会因没钱而辍学。”让吉海梅没想到的是,教育扶贫让小孩读书几乎没有花什么钱,政府扶持她养山鸡、羊和蜜蜂,让她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现在的成绩是对过去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鞭策。海南脱贫攻坚战才刚刚开始,依然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有突出问题要解决,需要继续动员全省全社会力量,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报海口9月28日讯)

我省每年培养7万名职教人才,推动扶贫工作从“治标”到“治本”转变
职教授人以渔 扶智力拔“穷根

  教育扶贫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特约记者 韩小雨 实习生 陈卓斌

  朝阳升起,乐东黎族自治县永益新村一派喜人景象,一栋栋粉饰一新的小楼昭示着农民生活的日新月异。

  站在笔直的村路边望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就职于中信银行海南分行的朱晓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年中秋,他们一家也住进了二层小楼,这不仅意味着朱家人搬离了阴冷透风的旧瓦房,更意味着他们拔掉了数十年的“贫穷根”。

  正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所说,海南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不差,贫困的根子在教育,扶贫要注重扶智力、扶志气,转变观念,勤劳致富。发生在朱晓莹以及每年近7万名海南职教学生身上的巨大变化,要从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开始说起。

  贫困女孩盼命运垂青

  “每每夜幕降临,别人家里总是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可我和弟弟妹妹只能在茅屋中泪水涟涟地抱作一团,等待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山上回来。”朱晓莹回忆往事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因为家庭十分贫困,即便一家人起早贪黑还是难以维持生计。她还记得,自己刚读到小学二年级就面临辍学,是父亲见她实在渴望读书,才低下头一家一家地借够了费用。到了初中阶段,朱晓莹不得不离开家人远赴海口一边打工一边求学。

  身处困境的朱晓莹并非个例。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联合部分职业学校,对我省职业教育生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结果显示,由于当时接受职业教育还需缴纳学费,很多重男轻女的贫困家庭便把继续学业的机会留给了男孩。

  调研组成员心情沉重:海南还有多少个“朱晓莹”在盼望着命运的垂青?

  职业教育改变贫困面貌

  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是海南人。他知道本地有句俚语:“父好好一个,母好好一窝”。也就是说女孩在家庭中将以自身的道德品行、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经过与省妇联的协商,该校决定开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2009年就免费让553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入学就读。因为反响热烈,他们还立下了第二年招生人数增至1000人,到2018年实现培养过万名“巾帼”的目标。

  朱晓莹就借着这股东风来到了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后来,朱晓莹还争取到了函授的大专文凭,加上自身不断努力,在毕业几年后就成长为中信银行海口分行的大堂经理。

  教育扶贫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也逐渐覆盖到各个市县。近年来,我省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支持贫困地区市县办好市县职教中心,有条件的市县办好1所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成果已经初步显现。

  儋州市南丰镇角要村农民钟金裕,就把儿子钟少烽送进了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雕刻班。“少烽真幸运!在市职校读书,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还能领到300元生活补助。

  职教扶贫范围不断拓宽

  不用缴纳学费的,不仅仅是钟少烽一人。随着“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为鼓励更多贫困地区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海南省在2013年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全面免除了学费。

  多所职业学校的负责人坦言,这一政策的发布无疑为他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如今,学校更敢放开手脚招收贫困学生,“想读书找政府,想致富找职校”在农村地区广为流传。

  更令人兴奋的是,当前,我省在对中职学生全面免除学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办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范围,让四、五、六年级中职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这一利好。

  前不久出台的《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高职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补助项目经费分配使用方案》又带来喜讯——将给予中职毕业且升入高职阶段(含应用型本科)试点项目学生一次性5000元的学费补助。

  春天播下的种子,在深秋结出金灿灿的麦穗。我省从2014年起实施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为2万多名青年学子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推动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

  改“输血”为“造血”,海南教育扶贫的脚步没有止歇,新出台的《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年)》,勾画了“十三五”期间海南教育扶贫的完整路线图。循着这份路线图望去,贫困学子的灿烂笑容将令这座海岛更加生机盎然。(本报海口9月28日讯)

  陵水五星村贫困户将扶贫种苗交给合作社代管代养

  “托管所”里的扶贫新思路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黄艳艳

  9月22日,雨过天晴,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五星村芒果园内,一声哨响,400只五黑鸡摇晃着硕壮的身姿,从四面聚拢。五黑鸡的顺利长大,让村民黄海学的嘴角上扬。

  “已经有10多只五黑鸡生蛋了。”黄海学拿起绿色的鸡蛋说,一枚能卖3元,日子有盼头了。

  林下养殖基地经营者并非是黄海学,而是五星村新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这里是‘托管所’,五黑鸡是几家贫困户的。”黄海学说,今年5月政府给贫困户发放五黑鸡苗时,几家贫困户没有将鸡苗领回家,而是“寄存”在了合作社。

  抚摸着已经两三斤重的五黑鸡,黄海学感叹不容易。4亩薄田,1万多元的收入,养着一家7口人,黄海学曾是五星村“有名”的贫困户,近三年政府都会给他家送来鹅苗。但是,还没养大,扶贫鹅所剩无几。

  “去年50只扶贫鹅,养了6个月,只剩下10只,并且每只才5斤,别人能养到八九斤。养殖是一门技术活,因为养不活,最后卖鹅肉的钱还不够养殖成本。”黄海学说,政府也会组织技术培训,但是养殖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有人长期的指导。

  今年,陵水在产业扶贫时,没有将种苗一补了之,而是引导合作社、致富能人带着贫困户一起发展,解决贫困户的资金、技术等难题。黄海学说,五星村新型农民合作社里有能人、有技术,“托管”扶贫鸡苗,能够让扶贫鸡长大发挥效益,我们也能学到技术。

  黄海学口中的能人就是五星村新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儒林,10多年前发展规模化种养致富,最早在村里盖起了3层精装修楼房。

  “夏秋季,海南高温多雨、天气变化无常,家禽容易感染疾病,要做好预防工作,贫困户不懂技术,肯定损失大。”董儒林说,贫困户家里穷,不舍投入饲料,也导致家禽养不大。‘托管’鸡苗后,由合作社承担饲料、防疫等所有成本。”

  目前,五星村新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有20名成员,其中12名为贫困户,贫困户们积极地将鸡苗、猪苗等扶贫种苗交给合作社联合管理经营。

  当然,合作社也有动力和积极性。合作社与贫困户商定,扶贫鸡苗长大后,销售总收入(含成本)合作社与贫困户五五分成。“带动贫困户发展我们有成就感,而收入的分成也让合作社有一定的利润,实现良性循环。”董儒林说。

  贫困户掌握技术后,可以将鸡、猪领回家自养。“到时,我就可以扩大养殖规模。”黄海学说,在合作社里还学习芒果种植技术,他从农信社获得了5000元的贴息贷款,租地种植了5亩的芒果。

  待到五黑鸡下蛋、芒果结果之时,也就是黄海学脱贫之日。

  (本报椰林9月28日电)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给企业最直接的获得感
  “尊敬的纳税人,截至2019年7月申报期,国家税务局
海口试行“无税不申报”制度减轻办税负担
  新华社海口7月23日电(记者吴茂辉)海南自由贸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