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新思路 绘就增收图

03.07.2015  18:59
我省探索扶贫新方式,“整村推进”建新村,“一村一品”做产业
扶贫新思路 绘就增收图
  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借助花梨木等工艺品加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柯人俊 摄
  ■  本报记者  周月光

  

  年年扶年年贫,如何破解扶贫这个难题?我省探索扶贫增收新思路:改变过去撒胡椒面方式,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整体推进脱贫;改变过去一刀切做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打造“一村一品”、“一乡数业”增收产业支柱,全省扶贫工作呈现新格局。

   整村推进  山村旧貌展新颜

  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罗帅村,位于海南中部深山里,是个贫穷的黎族山村,全村52户219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280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猛增到6587元;更让人惊讶的是,农民多年的砖瓦房不见了,家家户户住上楼房别墅。

  山村巨变的秘密是什么?8月15日,记者来到这里,村民符晓梅正在一排新建的酒店前清扫垃圾。

  “每天工作5个多小时,每月工资1100元,一年收入1.32万元。”符晓梅告诉记者,村里45户都有人在酒店工作,有的做服务员,有的做保洁员,有的做园林工,月收入最低1100元、最高1700元,比种庄稼强多了。

  罗帅村地处深山,农民靠种庄稼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成为老扶贫对象。长期以来,有关部门给村民送米送油,也免费发放过猪仔和鸡苗,希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但都未从根本上改变村民贫穷的命运。

  而如今,走进面貌一新的山村,记者仿佛置身现代化别墅区,两排崭新二层楼房相对而建,中间是干净的水泥路,路与楼之间是青草和树木,儿童骑着自行车追逐嬉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山里人多年的梦想,现在罗帅村梦想成真。符晓梅热情邀请记者参观她家楼房,客厅摆着几张沙发,厨房有液化气灶和自来水,卫生间有抽水马桶和热水器,楼上楼下共有5个房间。

  变化来自整村推进扶贫新理念。在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下,海南天涯驿站公司与罗帅村合作,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采取“企业+农民+政府+金融机构”的模式,即企业扶持每户5万元,政府扶持每户2万元,不足部分由农户拿林权抵押贷款自筹,全村20余宅基地统一规划,每户建成一栋楼,每户留出1—2个房间作为客房,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庭旅馆,天涯驿站公司还用剩余宅基地建成度假酒店。

  扶贫部门筹集资金,给罗帅村建成花园式污水处理厂,交通部门筹集资金,打通进出罗帅村的乡村公路。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村一朝旧貌换新颜。

   一村一品    农民致富有新路

  农民增收脱贫,必须有产业作支撑。

  定安县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始终以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整合扶贫、水务、畜牧、农业等17个部门资金1566万元,集中投入到定城镇水冲坡村和龙湖镇居丁村两个示范村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利用龙头公司带动,扶持两个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小农场30个、各类养殖专业户60个。上半年,两个示范村黑猪出栏3600多头,村民增收100多万元;出栏鹅、鸭26万只,实现利润90多万元;扶持农民种植槟榔650亩、麻竹80亩、发放鸡苗8万只。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多年扶持种桑养蚕,成为帮助农民产业扶贫的典型。

  “去年我种桑养蚕19亩,全年收入6万多元。今年前7个月收入就达6万元,全年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陈世锦是琼中县湾岭镇岭脚村农民,他告诉记者,种桑养蚕是帮助农民脱贫的好产业。

  为帮助农民脱贫,2008年,琼中县引入种桑养蚕,陈世锦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当年种桑养蚕3亩,收入8000多元。此后,他年年扩大桑田面积,不仅自家水稻田都改为桑田,而且还租别人的稻田种桑。

  种桑养蚕致富,在岭脚村是普遍现象。该村共有59户,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全村桑园面积达到410亩,2012年全村种桑养蚕收入达到46万元,人均种桑养蚕收入达到1190元,超过该村传统产业橡胶和槟榔。

   因地制宜    扶贫增收新气象

  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创新,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教育、卫生等事业统一到村级规划,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实践证明,这是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问题的有效手段。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市县政府按照“集中投向、连片开发、共同打造”理念,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主导作用,把有限扶贫资金和各行业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加大扶贫开发资金规模,扩大扶贫开发的社会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全省就整合资金1.79亿元,使60个落后村庄旧貌换新颜,惠及2.3万农户、10.8万人口。

  近年来,我省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做大特色产业,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新兴产业,除琼中种桑养蚕外,还有白沙的种姜种竹、屯昌的黑猪养殖、定安的罗非鱼养殖、五指山的大棚菊花种植等,成为农民持续增收不竭之源。

  今年我省共安排9537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目前,已完成计划任务逾60%。同时,安排财政贴息资金7000万元,可引导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0亿元以上,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资金不足问题。

  全省扶贫增收呈现加速趋势,整村推进扶贫遍地开花,特色产业扶贫形成氛围,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速度连续3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陵水黎族自治县2012年率先摘掉国家重点扶贫县的帽子。

  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扶贫工作探索新路,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和一刀切的做法,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重点建设,整体推进,追求实效,着力解决贫困村经济发展最突出、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全省掀起新一轮扶贫开发高潮,有信心在2020年前完成全省6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任务。

  (本报海口8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