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水漫灌”变“精确滴灌”

26.06.2014  14:02

力图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怪圈 海南探索深度扶贫新模式

扶贫:“大水漫灌”变“精确滴灌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吴晓笙

  “给了他们每户几只鸭苗、鹅苗,今年卖了钱,脱贫了,但明年呢?经济状况还是没有改善。”今天,临高县扶贫办副主任肖学才,说出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们的困扰。

  经过20多年的扶贫,我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全国一样,“年年扶贫年年贫,代代扶贫代代穷”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我省开始实行深度扶贫,摸清“穷底”,找出症结,分别针对深度贫困村和分散贫困户,探索出两套扶贫新模式,尝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怪圈。

  摸穷底  扶贫告别不精确

  观念落后、土地缺乏、天灾人病、基础设施落后是贫困4大因

  贫困的原因,已经发生了改变。

  “20年前,海南农村贫困的很大原因是,土地没有开发利用,没有产业。经过发展,橡胶、槟榔、瓜菜、水果等成为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说,“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发,过去的‘漫灌’扶贫模式,已经不奏效。

  “扶贫开发要向‘滴灌’转变。”吴井光说,我省60多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全省各地,今年我们要一个个找出来,归纳总结出他们的贫困原因,改变过去“漫灌”做法,有针对性地探索出脱贫致富方法。

  目前,各市县正在抓紧推进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根据反馈,目前,我省贫困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农民观念落后、土地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天灾人病等。”

  吴井光说,分析贫困原因时,我们要找到共性,也要找到差异。“交通、产业、基础设施最为落后的深度贫困村,我们要‘握指成拳’,实行整村推进;而对于差异,我们则需要因地制宜。

  挖穷根  握指成拳“啃骨头

  针对深度贫困村,集中力量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陈世坚,终于舒了一口气。“举步维艰的生活,过去了。”这位临高县东英镇高秀村村民,今天,一边看着自家的葛根地,一边和记者聊着。

  高秀村位于我省干旱地区。“十年九旱,种啥没啥的。交通也不方面;最难的是吃水,虽然把水井挖到了20米,每年3月至7月就没水了,都要到三四公里外挑水。”高秀村党支部书记符冠忠说,“全村200户,80户是贫困户。

  扶贫,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去年,临高县将高秀村列入整村推进项目。

  吴井光说:“分析后,我们因人制宜,青年人,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发展打工经济;年老村民,无法进城务工,就引导种植高效作物。

  “粗粮,能够耐旱,在调结构时,推‘长寿五粮’产品(淮山、地瓜、芋头、葛根、毛薯)。”东英镇党政办主任陈德清说,高秀村重点发展葛根,“目前葛根市场价达6元/斤,亩产能达到4000斤。比桉树和橡胶的效益高很多。

  绝穷源  借力使力“拨千斤

  针对分散贫困户,合作社“代管”让扶贫资金效益倍增

  不过,散落在各村的贫困户如何脱贫,是一道难题。“贫困人口,大部分文化水平低。给他们发猪苗、鸭苗,养大卖了,钱花了,第二年又返贫了。还有一些急着用钱的,刚领到猪苗,就卖了。”多个市县扶贫办负责人向记者诉苦。

  6月20日下午,屯昌县西昌镇合格村黑山羊基地,县扶贫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西昌镇政府,汇集在一起,商讨如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怪圈。

  王康仁,是村中贫困户,之前在广东打工,2012年因妻子病重,返乡。在屯昌百草黑山羊饲养合作社帮助下,入股养殖黑山羊,去年赚了3万多元,生活逐渐好转。

  从中得到启发,屯昌县扶贫办干部李远浩说,“能否让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我们将种羊给合作社‘代管’,一方面不让贫困户随意出卖种羊,要等到种羊下崽;另一方面,合作社提供技术、销售和理财观念,帮助贫困户一步步发展做大。

方案敲定,今年将正式探索实施。屯昌县扶贫办主任王健说,“代管”模式能够实现扶贫资金效益倍增,如果试验成功,将在全县进行推广。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4年06月26日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