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教授扎根南沙开发美济礁育出"爱国鱼"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神奇瑰丽的南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勇敢、坚韧的耕海人。他们往来穿梭于这条海路,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
81岁的林载亮算得上年纪最大的耕海人,满头银发,饱经沧桑。
“离这里1300多公里,南沙美济礁。那里就有我的养殖场。”日前,在海南省水产大院一间老旧的房屋里,谈起南海,林载亮就来了精神。此时,在美济礁养殖出来的“爱国鱼”正一船船运回三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知道,已经怀揣多年的梦想——开发南海,正一点点实现。
古稀之年赴南沙美济礁上养大鱼
认识林载亮的人都喜欢管他叫教授——南海深海网箱养殖教授;再或者叫他书记——三沙市南沙区美济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
叫他教授是因为林载亮曾在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水产学院等高校任教多年,还曾担任海南省水产局副局长,对南海各岛礁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参与编写过《南沙渔场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南海水产养殖专家。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林载亮从小就跟大海结缘。他的老家在福建平潭,从小家贫,父亲靠出海打鱼养活一家人。林载亮4岁时就跟着哥哥出海打鱼。大海在林载亮的脑子里扎了根,在血液中流淌。
“这奠定了我们的海洋意识,对海洋有着天然的热爱。”这种热爱将林载亮与大海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难舍难分。
早在1992年,林载亮在考察南海时便发现美济礁是块养殖宝地。
美济礁是南沙最大、最完整的潟湖,一年温差仅2摄氏度;由于远隔大陆,盐度几乎不变,稳定在33度。林载亮说:“这样一个完整的珊瑚礁,整个南海都非常难得。它的里面水浅,最深仅27米,外面水深,一公里外就可达到上千米,是发展海洋养殖的绝佳场所。”
据此,林载亮很快编写了《海南省远洋及南沙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的重点则是围绕美济礁。
2007年,73岁的林载亮毅然带领3名族亲、9名平潭渔民,运载60000条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前往美济礁,尝试深海养殖。
那时,很多人都说林载亮疯了,竟然跑那么远去养殖!可林载亮心里明白,这不仅是去养殖,养大鱼,更是去守护祖国南疆。
2012年三沙市成立,林载亮担任了美济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林载亮很自豪,“因为这昭示着国家主权。”
台风天里痛失亲友海上征途遭撞船
林载亮明白,走上南海养殖这条路,就注定充满艰险。跟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林载亮说:“我们在海上的人,祖祖辈辈都一样,性格里充满了坚强,甚至是顽强。”正是这份坚强才让林载亮撑到了现在。
2007年11月21日,林载亮在美济礁的养殖刚刚起步,这天16级大台风贝思正面袭击美济礁。大风裹挟着巨浪,将网箱、渔排全部打翻。最严重的是,当时还在网箱上作业的9名工人全部遇难。这其中,还包括他的侄儿。
这对于当时73岁的林载亮来说,无异于一场晴天霹雳,“打击非常大。”
可林载亮没有倒下。不久之后,他在美济礁潟湖边上的一处礁石上立下了一块纪念碑。正面刻着“中国南沙美济礁养殖遇难者纪念碑”,背面镌刻着:“公元2007年11月21日,来美济礁养殖的中国九位公民在此遇百年不遇的大台风不幸遇难。他们的名字是:王国雄、王高明、邱小亮、桂良明、王国永、黄永进、陈金龙、陈明发、林韶剧。”
纪念碑的正面面向南海南端,背面的人名对着北方祖国家乡的方向。这成了炎黄子孙守望南海、护卫南疆的又一见证。
第二年3月,林载亮重头再来,又买了60000尾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再次踏上美济礁的征程。
这期间的艰辛,久居大陆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2010年,林载亮前往美济礁准备运回养殖的老虎斑。可船在大海上航行两天后竟突然遭遇撞船。一辆载重超千吨的船将林载亮乘坐的渔船撞出一个大洞,海水迅速往船里灌,眼看着船就要下沉,危险一步步逼近。
央视7套《致富经》的两名记者刚巧记录了整个过程。镜头中,林载亮头发花白,当船长焦急地跑过来让他穿上救生衣时,林载亮有些惊讶,“难道船有问题吗?我不穿。”
日前,林载亮再次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时说:“当时很危险,说不定船就沉掉了。可是那么漂亮的船,怎么能不要呢?我保人,也保船。”
苦难之后,似乎一切都顺利了。2010年11月19日,第一批4000多尾石斑鱼成功从美济礁运回三亚,林载亮收获了。
南沙“爱国鱼”游到三亚、福建年年热销引追逐
1月26日凌晨,林载亮养殖的又一批美济礁鱼顺利抵达三亚港。这天上午,一尾接一尾的龙胆鱼在吊机和码头工人的配合下,被运上岸,然后进入冷库。
这些鱼被人们称作“爱国鱼”。因为,每一条都来自遥远的祖国南疆,每一条鱼都有着一个开发祖国南疆的故事,都寄托着渔民对祖国南疆的守望。
林载亮说:“在美济礁养殖,是政治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我们的渔民坚守在那里,有着维护主权的特殊意义。所以,我们称这些鱼是‘爱国鱼’。”
这些鱼中的一部分经过放血、冷藏、切片包装后被运往了福建福州。而另一部分则在三亚当地就地销售,转给批发商,然后被送到海南岛的每个角落。
2月10日,这批鱼运抵福州,很快这批来自海南三沙美济礁的天然海鱼便引发了当地市民们的抢购,大家纷纷赶来,渴望品尝一下来自祖国南端的海鱼。
10日的上午,林载亮带着其养殖的“爱国鱼”到福州市林路海都大厦门口进行售卖。虽然8点起售,可是7点多闻讯而来的市民就排起了“长龙”等待购买。不到两个小时,林载亮的1500箱、共7500多斤“爱国鱼”就被市民们抢购一空。
“这几乎成了一个传统,这几年来每年春节前都会往福建家乡发送一批鱼去销售。”林载亮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在平常大部分时间里,这些鱼都在三亚进行分销,“在海南本地销售的量占据整个销量的70%,海南才是大头。”
在三亚,林载亮的鱼同样受到当地分销商的追捧,在他们的帮助下,一条条“爱国鱼”游上了海南人的餐桌。
不过有点令人遗憾的是,在海南并没有很多人知道林载亮运回的海鱼来自美济礁,更不知道这些鱼背后的故事。
不过,科学家出生的林载亮并不在乎,他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美济礁,更好地守护好美济礁。
扎根南沙开发美济礁
“把它建成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点”
2月26日,正月初八,林载亮在家里办公,电话隔一会儿就响起一次。有北京打来的、也有从南沙打来的……
“我现在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如今,81岁的林载亮依然闲不下来,干劲十足。他说,他的耳朵很长,“双耳垂肩”,是有福的人,能够长寿,所以“至少还能在海上跑5年”。
按照他的计划,他要把美济礁建设得更美,现在养殖规模要扩大。他甚至已经做过细致的计算,“按照现在的养殖方式,如果能有效利用美济礁的水域面积的5%,产值就能达到150个亿。”
这并不是一个确数,在林载亮看来实际的收益或许更高,“如果按照我的设想,建设一个水产种苗南繁基地,就像三亚的南繁基地一样。”
一边说着,林载亮一边用手在胸前比划着,脸上充满了笑容。十几年前他写的那一本“南沙渔业综合开发可行性报告”似乎正在一步步实现。
临别时,林载亮给记者展示了他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他在船上打太极的情景。“练拳练至精妙处,身心处处则怡然。”多年研习太极拳的林载亮似乎已经“怡然”,笑看风云艰险。他甚至已经计划好,今年5月将再次前往美济礁,扎根南沙开发美济礁。(记者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