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2015年或步入高龄化 哪种模式适合养老
海口市振东(米铺)养老公寓里,护理人员为老人的生活起居服务。 张茂 摄
到2015年,海南省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2.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32%,进入高龄化社会。而每年冬季,海南省还会迎来大量外省的“候鸟老人”,更加大了养老服务保障的压力。
随着省内外老人不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敬老院、养老院、托老院、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幸福院等各种养老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海南省发展迅速。到底哪一种养老才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才更容易被老人接受呢?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老人的幸福晚年,不仅仅需要子女的孝顺与家庭和睦,更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度、资金、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共同托举。
模式1
居家养老
养老不离家 服务送上门
很多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接受机构养老,政府采取为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让老人养老足不出户
11月19日上午,记者跟随海府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符萍娇去看望无儿无女、老伴早逝的韩菊梅。听见是符萍娇的声音,87岁的韩菊梅急急打开房门。11月的海南已有了凉意,看到阿婆的衣服没有系严实,符萍娇自然地帮阿婆整理好衣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为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购买养老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符萍娇告诉记者,在美兰区,共有220名老人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
海口龙华区阳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是政府采购养老服务的提供商。“居家养老分无偿和低偿,无偿服务是由政府出资,每月为孤寡、五保、失独等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20小时养老服务;低偿由政府适当补贴,每月提供10小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欧玉霞告诉记者,龙华区共有300名老人享受政府采购的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对我们照顾很贴心啊。”提起居家养老,家住龙华区滨海街道的82岁老人陈桂花老人赞不绝口。陈桂花是烈属,两个女儿在外省工作,养老护理员周彩云每周2-3次来照顾陈桂花,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老人散步,忙完了,还要为老人按摩。
“彩云比我的亲闺女还要亲啊。‘威马逊’台风来的时候,她连自家都顾不上,一直陪着我,台风一过,就帮修理吹坏的门窗。”陈桂花说,她的家虽然小,也没有值钱的物件,但家就是家,里面有她的魂,她离不开,不愿意到养老院去。
“对海南的老人来说,不管有无儿女,他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离家养老。”符萍娇告诉记者,海南老人认为家里供有祖宗牌位,每天早晚烧香要拜公,如果到养老机构去养老,不仅意味着儿女不孝,还意味着抛弃了祖宗,所以即使无儿女的老人,也不愿意离家。
居家养老服务从2013年在海口、三亚、琼海、儋州等主城区试点,截至今年6月,全省已有11个市县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试点社区数达247个,占全省城市社区总数49.4%,共有1880名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明年起,海南省将逐步全面推开居家养老服务。”省老龄委副主任谢池春告诉记者,海南省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为10000名民政对象和困难老年人免费发放了老年人手机,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全省覆盖,依托这一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开创了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