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指成拳成合力 整村推进除穷根
今年我省计划再投2.5亿元,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实施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握指成拳成合力 整村推进除穷根
白沙罗帅村家家户户住进了崭新的别墅 舒晓摄
从定安县城出发,沿着东线高速向南行驶不到10分钟,下高速再走5分钟就到了龙湖镇居丁村。走进村庄,曾经的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脏乱差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环村路,绿树成荫、波光粼粼的亲水休闲园,还建设了文化室、篮球场、舞台等……
居丁村的变化是我省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成果缩影。
扶贫开发,不扫胡椒面;各界帮扶,要握指成拳。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各部门资金,集中力量对贫困村实行整村推进。将18市县的600个贫困行政村和150个特困自然村纳入“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
今年省委、省政府再次把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的“一号工程”。目前,全省共计划投入资金约2.5亿元(其中,专项资金8426.6万元,整合资金1.68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约410万元),各整村推进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
破解扶贫悖论
整合各路资金,汇聚“大扶贫”能量
一方面,年年扶年年贫;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扶贫开发资源越来越丰富,如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还有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资源等。
如何破解这个矛盾?省委、省政府决定探索扶贫增收新思路:改变过去撒胡椒面方式,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整体推进脱贫。
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表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就是要以贫困行政村为单元,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汇聚“大扶贫”能量,实施全方位、整体式、“翻身式”扶持。
近些年,我省探索出了“集中扶贫资金、集中扶贫对象、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的“三集中”扶贫和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联手扶贫,走出了一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海南模式”。
2011年以来,根据《海南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省委、省政府将18市县的600个贫困行政村和150个特困自然村纳入“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实施范围。
“十二五”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扶贫开发,更多资源汇集到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整村推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努力,全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打造出“美丽乡村”、“产业扶贫村”和“乡村旅游村”等一批整村推进典型村。2011年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3万人减至62.9万人,减少12.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4.35%降至11.94%。
全省贫困地区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分别达100%和99.9%,初中入学率、毕业率分别达99.5%和99.3%,行政村文化室覆盖率77.5%、卫生室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打牢脱贫基础
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夯实脱贫致富基座
远山云雾缭绕,近眼绿树婆娑,青瓦黄墙的联排别墅坐落其中。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罗帅村,进村口,显眼的文化活动室就让人有了感觉。活动室东南西北通透敞亮,一幅展图引人注目:左边破屋烂房,显然是罗帅村的旧貌;右边别墅林立,展示着罗帅新颜。
近年来,白沙下大力气改造贫困村。本着“致富先治窝”的原则,在危房改造上采取政府+企业+银行+农户的模式,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致富基座。
无论是致富先修路还是致富先治窝,都是一个原则,瞄准贫困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难题。
吴井光介绍,整村推进要本着“打基础管长远”的思路,整合各方资源,捆绑其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步伐。重点搞好村庄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改造、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发展沼气、改造危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快病险水利设施的加固改造,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行路、饮水、住房、水利用水等困难和脏乱差问题。
此外,省扶贫办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扶持贫困村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村级老人活动室建设和扶持贫困村广电事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有线电视覆盖工程等建设,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全覆盖。
据悉,2013年整村推进工作中,我省共硬化贫困乡村道路177公里、修建桥(涵洞)267个、饮水工程(含打井)35宗、水利工程5宗,解决10.6万人出行难、0.99万人饮用卫生水问题,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050亩,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白沙县罗帅村和昌江县王下洪水村等一批“美丽乡村”。
培育扶贫后劲
产业扶持让贫困户解决“两不愁”,“雨露计划”为新生代提供更阔空间
在琼中湾岭镇竹朗村的村务公开墙上,贴着一张农民收入图表: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7310元,是2010年的2.2倍。
“竹朗村,34户、210人,过去就依靠200多亩橡胶、190多亩槟榔过日子。”湾岭镇干部说,近几年桑蚕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开始有所突破,快速增长,2010年同比增长41%、2011年增长56%、2012年增长21%、2013年增长15.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如果说,环境改造是整村推进的“面子”,那么产业发展就是整村推进的“里子”。多年实践证明,发展种养产业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可靠途径,要将其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中之重。
吴井光说,贫困村很多是人多地少,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帮肋贫困地区农民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一村或数村一品、一乡或数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不过,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我省城镇化发展,对于贫困地区新生代,则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让他们在城里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7年开始,海南省扶贫办努力克服困难,委托15所培训学校先后开办“雨露计划”学历班,每年招生人数从300人,逐步增加到最高3300人。这几年,全省雨露学员的转移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稳定就业率逐年提高。
今年,我省安排408.8万元,继续委托培训学校开设“雨露计划”学历班,共招收1750名学生。
据统计,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经过培训并安置就业后,月收入平均可达到1500-2000元以上,年务工收入可达一万元以上。
吴井光说,观念落后、技能低下,是贫困原因之一。我们根据“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根本要求,把强化扶贫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素质、促进贫困农民就业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
今年我省安排资金800万元,继续办好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综合运用资金扶持、宣传引导和竞争、激励等手段,邀请热作、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技术人员,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让每一贫困农户掌握1-2项种养技术,促成贫困家庭劳动力成功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鼓励和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进城创业或就地创业,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外出打工。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4年10月16日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