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三次重大转折皆为报国
中新网7月13日电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12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香港《文汇报》13日刊文以纪念这位长者,文章说,他生前致力于虚拟经济领域的研究,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在业内有“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中国“创业板之父”的美誉。
文章摘编如下:
成思危1935年出生在风声鹤唳中的北平,其父亲是中国近代新闻史著名人物成舍我。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成思危曾自述自己的一生经历了三次转折,“第一次,16岁离开家门,奠定了我走上报国道路;第二次,46岁去美国学管理,彻底转变了我的专业方向;第三次,孙起孟老先生动员我参加民建,从此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成思危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报国之旅。
弃继承家业 续为国效力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原本攻读化工、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大陆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分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留下多本经济论著
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出版于2001年),汇集了成思危在复杂科学研究、虚拟经济、风险投资三个方面的研究。
二、《成思危论金融改革》(出版于2006年底),汇集了成思危关于金融改革的文章、演讲及访谈共56篇。
三,《成思危论风险投资》(出版于2008年3月),汇集了成思危有关风险投资的文章、演讲及访谈等。
四,《美国金融危机:分析和启示》( 出版于2012年2月),运用虚拟经济的理论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采取的对策进行评价,探讨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并对中国今后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五,《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出版于2014年1月),系统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并分别论述了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可兑换、资本项目开放三个方面的问题,及其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提出了10年内基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时间表的安排建议。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