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成为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行家里手

07.06.2014  19:02
   

  6月9日出版的第23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领导干部要成为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全文如下:

   领导干部要成为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书记希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是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形象说法。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曾首次以“看不见的手”比喻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则以“看得见的手”比喻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两只手”命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关键命题,我们党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也是不断让“看不见的手”更有效、让“看得见的手”善有为的成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干部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这是各级干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为,在深水区中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必须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使这“两只手”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运用自如。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和政府这两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也是确保新一轮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的思想指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尊重市场规律,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履行好政府监管职能,实施科学监管、适度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怎样才算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如何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做到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坚决尊重市场规律,不去管、不去干预,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实、管好,使“两只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是一门知易行难的艺术,唯有成为行家里手方能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般来说,解决效率问题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解决公平问题、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制定出好的制度规则、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则要靠政府有效作为。另一方面,市场与政府也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失灵的问题。只有通过高超的驾驭艺术,让“两只手”都扬长避短,各自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各自的不足都能得到有效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焕发出最大的活力,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防止政府“闲不住的手”越位和错位,又要正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防止政府“看得见的手”在关键时候缺位。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怎么实现最佳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对如何用好“两只手”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刻的认识,更在实践中做出表率。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中央一方面大力改革审批制度,审批“瘦身”,营改增为企业减负,为民间资本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不仅保障了中国经济平稳换挡升级,也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改善公共治理,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当前,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正确决策,需要各地各部门都切实行动起来,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成为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

  恰恰在这“两只手”的功能与职责如何合理界定,如何明确各自应该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上,一些地方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并加以“纠偏”。

  一种倾向是“有利可图抢着做”,“看得见的手”仍然在变着法子乱摸乱动,甚至“上下其手、左右其手”。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各地各部门也在紧锣密鼓按照中央的要求一批批地简政放权。但有的部门却是“庙拆和尚在”,不肯真放权。有的地方政府不改“乱伸手”恶习,将那些被砍掉的审批项目通过行业协会等形式,在换了件“马甲”后依然故我。行会的负责人乃至工作人员,大多还是政府部门原来的那些人。据反映,东部一个“挂靠”在某省级监管机构的行业协会,一年的收费多达上千万元,硬着头皮交会费的企业还不敢吭声。还有一位省级人大代表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表明改革审批、简政放权,仍任重道远。有的干部习惯了“看得见的手”,不习惯“”下来,甚至在经济发展中饮鸩止渴,为可持续发展制造隐患。

  另一种倾向是“无利可图踢皮球”,“看得见的手”在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时刻反而“看不见”。的确有那么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迷信市场的“万能力量”,不认真履行“看得见的手”监管市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在需要政府出面的时候他们仍然指望市场“显灵”,结果弄得一团糟。比如,有些地方以经营城市为名,把那些具有公益属性的城市公交公司、急救站等也一股脑儿推向市场,加上政府监管又缺位,最后公益变成“公害”,既危害了市民的基本权益,也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形象。

  上述两种倾向的出现,都说明一些领导干部在政府和市场的认识上一知半解、存在误区。推进市场化改革,并不能放任市场行为单一发挥作用,也不能又回到凡事政府说了算,而是要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顺了关系、明确了定位,才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因此,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简政放权,让“看得见的手”既有所不为又有所为,不错位、不越位。

  全面深化改革,正如习总书记指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各展其长,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各级领导干部要扎实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用得得心应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进而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