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返璞归真 海口骑楼老街延续城市记忆(图)

30.12.2014  20:40

 已对外开放的海口骑楼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新网海南频道 骆云飞 摄
穿上旗袍,走访古街,回忆历史,品味经典。中新网海南频道 骆云飞 摄

 一栋栋斑驳的老骑楼,经过工匠们的精心雕琢,让人于古朴中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这片喧嚣的闹市区,海口老街正以它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延续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潜心研究

  二十多次奔赴海口老街

  博爱北路上,脚手架虽然还未撤去,但抬头端详间,你能发现那些湮没于时光中的精美雕塑和洋派装饰,已然跃于墙上,别有一番韵味。25日,品尝着香浓的咖啡,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在中山路的一处骑楼内,向我们聊起了骑楼的修复。

  从水巷口开始,到中山路,再到博爱北路,三条路的修复工作将暂告一段落。作为项目顾问,戴教授已经20多次奔赴海口,这次也是他今年的第五次造访。

  说到与骑楼的缘分,戴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情结,一种对石灰材料的“情有独钟”。1999年,他在德国博士毕业,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石灰。中国有上千年石灰应用的历史,而海口骑楼最主要的材料便是石灰,这尤其让他感兴趣。

  从2000年开始,戴教授在新加坡工作了6年,参与一些老建筑保护修复的研究和技术咨询,其间还参与了上海新天地的墙面保护方案研究。2007,他被同济大学聘为教授,组建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后来,作为骑楼表面修复技术和效果的咨询顾问,戴教授一头扎进了海口的老街区中。“我看完海口骑楼以后,感触很深”,戴教授第一眼看到老街,从此一往情深。

   原汁原味

  一脉相承中不乏“个性

  海口的骑楼,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骑楼一脉相承,都是欧洲的装饰艺术和传统建筑的结合,但又有诸多不同。

  这些“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戴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第一个特色是,它的建造工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骑楼以及国内一些地区的骑楼是不一样的。一些地方的骑楼灰塑脱落、空鼓很严重,而勘查了博爱北路上20多栋原汁原味的骑楼后,没有发现明显空鼓、脱落的现象。海口骑楼就地取材,基础用了玄武岩石材,结实且不吸水;山墙、砌柱由石材、粘土砖以及石灰、土、砂子砌成,结构非常稳定;整个面层工艺也非常科学。第二特色是,整个街区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建造,所经历的历史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不一样的。老街从建造到今天的重要历史记录需要保存下来。比如,博爱北路上两栋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一栋楼里面的瓷砖很漂亮,修复时没有去改动它;另一栋则有玻璃幕墙,代表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街区的理解,也是历史记录的一部分,也选择把它保留了下来。

  海口骑楼大多在二三十年代建造,历史上经过多次改建或修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预,如今要修复,就需要通过一个系统的保护手段让它焕发青春。骑楼修好以后,要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是海口老街的骑楼,而不是任何一个地区的,可以复制的。

  对戴教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动工之前,确立了三个原则:一是“修旧如故”。也就是说修复过程中,留下骑楼历史上所经历过的一些干预措施,包括物质介入等。二是少干预原则。就像一个八九十岁的病人,须采用相对保守的疗法。同样,针对八九十年的老房子,修复的方法也要比较保守,干预不能太多。只要建筑的肢体和肌理没有大的损伤就尽可能保留。三是把历史建筑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化石。建筑是为人所创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修房子不是为了修而修,修好是为了把建筑的生命延续下去,让它的价值得到提升。

   新旧协调 实验室证明骑楼是彩色的

  “最终的立面修完了以后,应该是什么效果呢?”对于这个问题,戴教授心里很纠结。作为技术顾问,他需要时刻把控骑楼修复的效果,这就要求技术运用恰如其分。

  在修复中山路之前,同济大学团队对20多栋骑楼的窗户进行了颜色分析。他们把样品带回实验室逐层剥离,发现一些木窗上就有七八层油漆,在几种窗户上找到了最原始的墨绿色和蓝色、浅蓝色。当时墨绿色和浅蓝色很普遍,代表民国时期人们对色彩的喜好。据此确定了两个色系,一个系列是墨绿色、蓝色、白色这个方向,另一个系列是褐色。

  最终,在中山路、博爱北路修复的过程当中达成了一种共识:在色彩方面、质感效果方面,首先要新旧协调,旧的沧桑感要保留;其次要新旧有别,不能把老街过去的繁华、亮丽全部抹杀了。

  戴教授透露,这次修复中还引入了木材保护方面的欧洲标准。比如,规定油漆至少要刷三遍,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颜料方面也要根据质量标准,满足海口高温、紫外线强等这些气候环境的要求。

   尊重历史 骑楼  “素色为主,局部出彩

  那么,我们的骑楼能不能做得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色彩那么艳丽?对灰塑面层分析发现,海口骑楼的色彩其实没有那么艳丽。新加坡骑楼艳丽的色彩大多也是后来加上去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人等热带地区的人对颜色的偏爱,和我们海口又是不一样的。根据历史的渊源、原始的物证包括街道的沿革,最终确定了海口骑楼色彩基调是“素色为主,局部出彩”。

  戴教授说,博爱北路灰塑的颜色有四种到五种,除了通常见到的白色石灰之外,还有浅黄色的,以及黄色里加铁黄和黄土的,甚至还有红色的。红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当地的红土掺合进去,一种是把红砖磨成粉,掺合到石灰里边去。这两种红色有颗粒感有质感,和用涂料做出来的红色完全是两样子。它耐水性很好,和当地的气候非常协调。在对大亚酒店的颜色进行考证以后,和历史图片对比,发现它也是把红砖磨成粉加到石灰里面去,做成了这种颜色。这种工艺不单是在海口有,在上海、浙江海宁等地也有。可见,上世纪30年代在整个沿海地区这是个非常普遍的、流行的做法。

   越修越好

  博爱北路更添沧桑感

  对于博爱北路和中山路不同的修缮方法,戴教授做了个比喻,他说,中山路在上世纪90年代修过一次,当时进行了大面积的粉刷,就好像穿上了厚厚的中山装。甚至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标语都覆盖掉了,在上边再造了很多花纹。而博爱北路大概保留了40多栋原汁原味的骑楼,后期扰动也比较少,原始的立面花饰等都还保留较好。

  因此,对这两条街道的修缮手法就有所区别。博爱北路上40多栋骑楼上的立面通过修复,原来的花饰、线条得到重见天日,轮廓线非常清楚,而且把原来的色彩展现了出来。如今,与修复前的老照片相比,效果天壤之别。经过分析,博爱北路骑楼刷过的核心颜色大概有三种:一种是黄色,一种是灰色,还有一种是白色。但是,历史上不是整齐划一的颜色,而是多彩的,每栋楼都不一样。通过剥离的方法,博爱北路骑楼的原始面貌得到了恢复。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山路上却是不可以的,因为100多种建筑要把后期穿的“中山装”脱掉,第一是扰动很大,第二是工期太长,所以只能选择性地剥离,剥离出了一些文化大革命的标语,剥离出来了一部分的建筑。对于中山路选择少干预少扰动,在有依据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它修复,在没有依据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它保留。像中山路上的大亚酒店、泰昌隆,还是保留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面貌。博爱北路原汁原味的部分进行了保护和剥离,基本上让它恢复到建造之初的状态,包括颜色,以及历史沧桑感,所以博爱路比中山路做得更好一些。但是,在窗户方面,中山路和博爱北路的特色却是一脉相承的,新添了亮丽的色彩。

  海口市骑楼办副主任、海旅集团总经理赵爱华介绍,近期博爱北路、水巷口街修缮工作即将完工。由骑楼办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修缮单位、民间匠人等一起来共同编制《海口骑楼建筑立面修缮导则》,把这几年修复过程中运用到的主要技术方法流程和灰塑工艺规范下来,指导以后的修复工作。她认为,骑楼的修复是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的过程。如果没有戴教授的指导,只有简单模仿和修补的话骑楼修缮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