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余名归侨海南兴隆共话校友情 惊叹兴隆发展变化

10.10.2014  23:23

  中新社万宁10月10日电 题:120余名归侨海南兴隆共话校友情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我们的青春留在了这片土地上!”10日,来自北京、广东、湖南、福建、云南、海南、香港、台湾等地的120余名归侨老校友,参加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举办的兴隆华侨农业学校校友会活动,共叙情谊。

  据兴隆华侨农业学校校友会会长杜添江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华侨纷纷回国。为使归侨青年能继续升学,学习一技之能,当时的中央侨委在武汉和海南分别办起工、农业两种中等专业学校。由此,兴隆华侨农业学校(下称“农校”)于1960年创办。1970年,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学校被迫停办。期间,该校为祖国建设培养了一批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时我进校只有两个人,另一个是教导主任王玉尧。”马来西亚归侨黄汉德在兴隆中学读完初二,1960年便作为教工筹建农校。同年底,学生和老师陆续入校。

  “当时机械甚少,整个建校劳动几乎全靠体力。所用沙子,都是学生们下太阳河捞起挑上来的;所用的碎石,是学生们从石场搬来大片石,用18磅大锤打成小片石,再打成小碎石;所用的红砖,是学生一担担挑到位,或是人力链条式传送的。”黄汉德老人回忆起建校时的艰辛,“劳动强度大,对于刚回国又从来没有从事过体力劳动的归侨学生来说,已到了劳动强度之极。在劳动中弄伤手脚、筋骨、甚至是流血是常事。

  1960年至1963年,农校招收的归侨学子来自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1964年秋季开学,农校向闽、粤、桂、滇四省华侨农场招收了近120名学生。由各农场选派优秀的归侨青年,或有培养前途的骨干送来农校学习,当年招来的学生分设热作、农作栽培和会计三个专业班。

  “农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都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华侨农场当生产骨干。”农校教师王兵中感触颇深,“有一些印尼归侨学生回国时年纪偏大,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课后一起劳动、打球、聊天,如同兄弟姐妹,关系非常融洽。

  印尼归侨王蓓老人和丈夫林江专门从香港赶来参加活动。当她一到兴隆华侨农场30队印尼村见到老友詹凤英的时候,两人相拥而泣。在兴隆华侨农场曾居住了20年的王蓓此次故地重游,“连广场的椰子树都是那么熟悉”。

  “当年我们班上一共有43个同学,这次有12个同学参加。我们有‘农校情’,这里见证了我们的青春。”拿着摄影机一路拍摄记录的林江老人告诉记者,多年后再回来,惊叹于兴隆的发展变化,已从一个小镇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当天,老校友们参观了兴隆热带花园、石梅山庄、天涯雨林博物馆以及原农校校址等地。每到一处,校友们都会合影留恋。

  兴隆华侨农业学校校友会于1992年成立。杜添江说,由于校友们都已年老,今后要举办大型的校友机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校友们提议,2014年在母校所在地兴隆举办第10次活动,是最后一次举办大型校友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