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战场的生命之光(时代先锋)——追记献身强军实践的兵棋专家张国春(上)

22.04.2015  11:13

  张国春(右三)在工作中。

  杨俊光摄(人民视觉)

  兵棋推演,是练兵现代战争的一场“革命”——运用信息技术从“多维棋盘”上学习战争,在虚拟战场空间追寻制胜之道。

  张国春,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原副主任,我军最早从事体系建模评估方面的专家,中国兵棋事业的拓荒者,“多维棋盘”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就在我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研发成功并运用部队训练实践中时,年仅45岁的张国春不幸患上脑胶质母细胞瘤,倒在了钟爱一生的兵棋系统研发阵地上。

  光之源:“命为志存”植入骨髓

  “最欣赏的格言——命为志存;最理想的职业——工程师。”在一本泛黄的毕业留言册上,记者看到了张国春亲笔写下的“”。

  “从军报国!”1987年,黑龙江克东县高中毕业的张国春,以高出录取分数线44分的成绩,放弃地方重点大学,毅然决然报考了军队院校。1995年,他又来到国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1年,张国春攻读博士研究生。他选择的军事运筹学是公认最难学的专业。留校后的张国春敏锐地察觉到体系问题、体系效能评估问题是未来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2003年,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两份报告,对陆军网络中心战和海军网络中心战提出了体系作战的思想。随后,张国春搜集到美军为攻打伊拉克,专门在卡塔尔多哈利用兵棋系统进行战争推演的信息后,详细分析了当时世界兵棋推演的基本情况,成为当时全军对信息化模拟的最早解读之一。不久,张国春以“体系效能评估研究”作为论文题目,开始研究和探索这种大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

  “这是个全新的课题,学术上可借鉴的成果很少。”张国春的博士生导师、兵棋系统总设计师胡晓峰说,当时这在国内外都比较前沿,起初担心张国春不能完成。但他走访了部队、院校和机关等数十家单位,抱来海量书籍研读,向专家登门求教……隔几个月,胡晓峰就会收到张国春刻好的光盘,都是他看的国外文献。

  期间,张国春参与完成了我军第一个大型军事概念模型体系工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全面完成大规模军事概念建模工程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004年,张国春的博士论文顺利答辩,并完成了后来22万字的学科专著《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导论》,在针对信息化战争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特点的体系建模和对抗仿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总工程师司光亚教授如是评价:“他在体系建模上是先驱者、开拓者之一,他10多年前的研究是创新,到现在也不落伍。

  光之刃:谱写出“”制胜战歌

  2013年岁末,张国春进行第二次手术后,已经记不得妻子和女儿,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记起,却依然没有忘记兵棋。

  兵棋系统,也称“战争模拟系统”,是一种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实施战争推演的系统。它是推演战争的平台,“不经过流血而有效获得战争经验”,无限接近真实战场的虚拟战场,被业界称为第0.99场战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军就开发出兵棋系统,用于军队的演习训练和作战方案评估,所有作战行动都以兵棋推演作为支撑。可我军还在搞传统的作战模拟。2007年1月,全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研发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解放军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一项重大工程。

  张国春的博士生导师胡晓峰任兵棋系统总设计师。张国春成为最早一批进入兵棋团队的技术骨干。

  核心技术买不到,单纯模仿又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严酷的现实让张国春认识到,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还要难啃。

  “我们就是要从观念和技术上全面打破国外‘紧箍咒’。”没有理论借鉴,张国春通过艰苦探索,创造性提出了体系作战仿真的构想,实现了仿真技术与战争实践体系化融合的方法突破;没有现成技术,他对以往作战模拟模型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并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成果;没有数据积累,他就和同事们从一兵一车、一炮一弹开始,逐条逐项采集核对,为兵棋系统研发提供了基础支撑。

  张国春和他的战友们突破一项项核心技术。作为主管设计师,张国春承担了兵棋三个重要系统的研发任务,一个是兵棋的引擎,犹如飞机、坦克的发动机一样,既重要,又复杂,极具挑战性。还有两个支撑兵棋实际运用的关键系统。作为兵棋系统的骨干力量,张国春研发的空军模拟系统,不仅在我军广受好评,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供外军学员使用。

  经过7年,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研发成功。运用这一系统已培训我军高级指挥员上万人次;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1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团队被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光之影:正能量影响一大批人

  “张国春是整个兵棋团队的典型代表,是一位有正能量的人,影响了一大批人。”司光亚回忆说。

  作为最早加盟兵棋团队的成员,张国春在领导眼里,是能够解决棘手难题的先锋;在同事眼中,是能够带队打胜仗的生力军。凡有通宵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在场,被同事誉为兵棋团队的“定海神针”。

  “国家花那么多钱搞兵棋系统,就是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假不得,也错不得!”为了获得某类作战武器的毁伤精确数据,张国春和战友们在计算机上至少需要做千余次试验。整整两个半月,他们与电脑上跳跃的数据曲线为伴。

  在胡晓峰眼里,张国春是一个只需交代任务、不用督促检查的“踏实人”。作为主管设计师,张国春要求团队成员对每一行代码、每一条字段都要按实战标准认真编写、严格校验。

  “真没想到这位负责战略、战役层次指导的教授,对我们基层营连后装保障了解也很多很深。”时任济南军区某师炮指部主任徐军智对张国春印象深刻:每天朝夕相处,张国春教授就像老大哥一样,讲解和传授兵棋系统知识。

  站在指挥员的角度上,张国春改进了人机交互方式——“将打仗时指挥员最关心的数据情报,放在他最方便看到的地方”;从实战需求出发,他又进一步改进了系统的人机接口设计,细化了情报时效色彩分类标志,增加了有关新的作战模块……

  当张国春了解到手术会影响到记忆时,他利用几天时间,将他负责的报告系统进行细致校验后,分门别类整理好交给战友。住院后,他忍着癌细胞吞噬躯体的剧痛,用颤抖的手写完两大本兵棋系统技术改进文档。

  “要以明天的战争,设置今天的课堂。”张国春常常这样说。10多年来,他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青年才俊投身兵棋系统研发应用。王阔考入国防大学时,尽管张国春的身体已亮起了红灯,但他依然选择张国春作为导师。“导师是一座高山、一座丰碑,只能仰望。”王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