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2015海南马来西亚书画展”开展

26.10.2015  10:48

  色彩饱满的幕布上,“故乡情——2015海南省·马来西亚书画作品交流展”几个大字遒劲郁勃。往来观展的人群中,不时有几声海南方言传来,现场洋溢着浓浓的乡情。

  9月17日,海南文化交流代表团一行13人,带着由我省知名书画家吴东民等人创作的74幅珍贵的书画作品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展出,得到了当地海南华侨的欢迎与厚待。

  难忘那乡音——9月19日的开幕式上,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移步台前,只用海南方言打了几声招呼,就大大方方敞开清亮的嗓音唱了起来:“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那眉飞色舞的样子,丝毫看不出已至花甲之年。

  “这便是侨领风采!”人们感慨,这些闪烁着熠熠之光的侨领,“戒不掉”的是对家乡永远深沉的守望与思念。这份执著与赤诚,推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传承中华文化、寻根海南奔走呼告。

  “去番”路遥多艰辛

  海南有着漫长的华侨历史,自南宋以来,就有一代又一代数不尽的“番客”(到东南亚地区谋生的海南华侨),看着星斗向南航行,离国避难或是谋生,形成了三百万以上的琼籍海外乡亲,分布在全球各大洲。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甚至有“海南村”聚集地出现。

  琼州名菜“锦山牛肉干”便是在此过程中逐步风靡全岛。那些坐着三枙小帆船穿越海峡谋生的“番客”,在茫茫大海中一漂便是月余,母亲亲手炮制的美食带来的绝不仅是唇齿之间的满足。

  牛肉再香,总有尽时。如何真正站稳脚跟、开枝散叶成了“番客”抵达侨居国之后的第一难题。

  1915年,23岁的文昌青年韩槐凖背负着家中债务来到新加坡,人生地疏,只能寄住在别人的商铺里。为了解决温饱,他谋得一份胶园记账员的临时工作,可初去时月薪只有8元,不过是当地目不识丁的割胶工人的十分之一。由于胶园里只管饭不管菜,他常常白饭果腹,个中苦楚不言自明。

  香港海南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海南商会副会长、香港文昌社团联会会长陈闪也记得,1972年,父母带着他们兄弟4人移居泰国,却因没有足够的钱无法入籍而又移居香港。在香港,他们一家六口租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

  “下南洋的先辈们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在马来西亚只能到餐馆去端盘子、当厨师,或是在洋人与惹娘家庭里帮佣做饭。”但是,不服输的海南人吃苦耐劳、诚恳好学,林秋雅以在厨房帮厨的海南人为例,他们时时留意学习当地饮食烹调窍门,又以独特手法改良和创新,形成了兼具南洋和海南风味的独特菜肴,如今已经影响了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

  前文提到的韩槐凖尽管曾经寄人篱下,但后来不仅奋发图强创下了一份家业,还凭借天赋异禀和刻苦钻研成为了蜚声国际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种植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数十年间搜集到的陶瓷国宝全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留下了千古美名。

  归来反哺为家乡

  1992年,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还只有十来岁。为了一圆母亲的探亲梦,他拿着拼命挣来的微薄薪水,带着阔别故乡40余年的母亲,第一次站在了故乡文昌的土地上。

  那天的场景刺痛了这颗年轻的心——潘母跪倒在地,一把抱住守在家乡的奶奶失声痛哭。那也是他第一次对家乡有了真切的认知,尽管处处显出贫穷而破败的模样,可一砖一瓦却格外亲切:“原来,这就是父母自小生长、牵肠挂肚的家乡!

  不做“番客”,不懂乡情之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早年间出国谋生的大部分华侨终生未能返乡,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而小部分华侨则凭借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事由,得以频繁往来于祖籍国和侨居国之间。他们自觉背负起父辈和同胞的遗憾和期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家乡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负“华侨领袖”之名。

  回望历史,1924年,私立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前身)从府城南旧苏泉书院齐舍迁址。该校校董会派员赴香港为建校募捐,获得香港海南商会的创始人、当时香港的琼人首富周雨亭带头捐出的光洋1万元。在他的影响下,香港及南洋各地海南乡亲也纷纷捐资建校,几年间就募捐了20多万元,为振兴海南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看今朝,受当地侨领影响的侨资企业不仅从国外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还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海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力促进了华侨与海南的经济合作与情感交流。许多侨领还从细微处着手,用真心关怀乡亲,捐资兴办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积极参与赈灾扶贫,支持和促进海南公益事业发展。

  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横扫海南,令许多侨乡的优秀大学生陷入难以就学的窘境。为帮助他们圆大学梦,海南省侨联积极组织爱心捐款,侨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为来自各市县和农垦系统侨界的32名学子各提供了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助学金。

  据不完全统计,建省以来,在各地侨领的牵头组织下,海南累计接受海外乡亲对海南公益事业的捐赠款物总值已经超过17亿元人民币,令人感动。

  华侨乡情代代传

  林秋雅将女儿起名为“庆龄”。“我希望她能学习宋庆龄身上的品质:爱国、优雅、谦逊,还有坚韧。”林秋雅说,她在宋氏家族中看到了良好的家风,“宋耀如将子女送往国外读书,却时刻教育他们学成回国、服务祖国,值得我们尊崇。

  但是,海南有一句俗话:“一代亲,两代表,三代不见了。”讲的是家族间的感情或将一代淡过一代。时常相见的家人尚且如此,远隔重阳的华侨与海南人民又将如何?

  在海南省政协提出的《关于兴建海南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建议》中,调研组成员提到,近几十年,琼籍华侨秉承尊师兴教的优良传统,重视子女教育,其后代人才辈出,是海南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可以借力的人才库。但这些新生代华侨很多不会讲海南话,他们与祖籍地的天然亲缘乡缘联系,日益削弱淡薄,许多人甚至不知祖籍地具体所在。

  许多侨领和侨务工作者也纷纷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老华侨越来越少,新一代海外华人越来越多,如不加紧密切这些青年与家乡父老的血肉联系,将给我省开展海外侨务工作、海外联谊带来困难,活动受众面也将越来越窄。

  于是,近年来,世界海南青年大会、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如火如荼,在各地侨领的宣传动员下,一批又一批新一代海外华人相继回国探亲,寻访父辈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知一段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此类活动为构建新一代海外华人对家乡的归属感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建章立制以便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第14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召开在即,会上,各地侨领将就兴建海南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开讨论。

  待此博物馆建成开放,新一代海外华人再回故土,便有了沟通感情的平台,也有了温暖熟悉的家。 (文\记者 陈蔚林)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