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25.02.2016  21:16
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 海口网
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 海口网
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 海口网
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齐有伟做客海口会客厅谈谈如何应对教育“冷暴力”(记者钟元韬 摄)

  海口网2月25日消息 (记者陈五男)从几年前的“绿领巾”、“红校服”和“三色作业本”,再到不久前的孩子上课话太多被孤立,导致家长和班主任撕破脸,教育“冷暴力”再度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为此,由海口市文明办和海口网联合主办的海南省首家网络心理互动平台—《心里》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齐有伟,谈谈如何应对教育“冷暴力”?专家指出,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时常与其谈心,了解孩子是否遭遇“冷暴力”,并进行开导,避免为其日后性格的孤僻埋下阴影。

  潜伏下的教育“冷暴力

  教育“冷暴力”是相当于体罚等暴力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贴标签等。“一句话概括,就是教育主体采取一种非暴力、非主观的方式,但在客观上却给教育客体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隐形伤害。”齐有伟指出,教育“冷暴力”大多发生在中小学,特别是低学龄阶段,“在升学压力和教学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老师会变着法对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进行施压,不由自主地把情绪和脾气发泄在学生身上。

  孩子除了可能在校园中遭受教育“冷暴力”外,还有可能遭遇家庭教育“冷暴力”。“再考不好就别进家门、考不上重点中学什么也别想买、你怎么可以笨成这样……”齐有伟提到,家庭教育“冷暴力”通常有这样的表现形式,“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经常会使用‘冷暴力’,自己却浑然不知,这些‘冷暴力’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使其出现孤僻、冷漠、心理扭曲等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因此落下‘病根’,成年后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

  隐形伤害不容小觑

  正所谓“人要脸,树要皮”,未成年人与大人相比,更加脆弱和敏感,有着更强的自尊心。“从直接打骂、责罚到如今的‘冷暴力’,惩罚方式似乎‘温和’了,但实际伤害值却升级了,因为孩子的自尊心被摧残了。”齐有伟说,有些孩子在老师或家庭的“冷暴力”下,可能会愈挫愈勇,锻炼出强大的内心。但大多数孩子在遇到老师的冷落、嘲讽和同伴们排挤后都会萎靡不振,出现抑郁、厌学的情绪反应,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一个不经意间的‘冷暴力’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轨迹。”齐有伟提醒家长和老师们。

  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拒绝教育“冷暴力

  被同学排挤、被老师奚落甚至被学校区别对待,未成年人遭受的教育“冷暴力”正在与日俱增。对此,齐有伟建议,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咨询。老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另外,作为受害者的当事人,在遇到这种“冷落”时,要及时和老师、家长沟通,将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从而建立起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

  齐有伟表示,不少家长在孩子遭遇教育“冷暴力” 时,通常的反应是斥责老师或责骂孩子,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因此,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及时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对症下药,正确引导,而不是一味指责说教,争取孩子对老师、学校的理解,从内在机制上化解孩子遭受的教育“冷暴力”。

  欢迎广大市民网友与我们一同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可拨打66835635和我们进行联系,或参与#说说心里话#微博话题讨论,也可关注微信海口网(haikouwang2013)、文明海口(wenminghk)、心里(haikouxlPD)。

微信海口网(haikouwang2013)二维码

微信文明海口(wenminghk)二维码

心里(haikouxl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