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延续三千年的黎族服饰 把技艺传承下去
原标题:黎族服饰:三千年的延续
黎族杞方言妇女盛装 图/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纺、织、染、绣等四大工艺,对中国棉纺技艺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黎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工作步入正轨,进入21世纪后,黎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黎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各专家小组又多次实地重点调查,走访近百位黎族服饰工艺传承人,在拥有大量的调查采访及实物资料基础上,日前,由省民族研究所组织编写的《黎族服饰》正式出版。
“黎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的民族。”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王儒民认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服饰文化。
据专家调查考证,黎族服饰的发展历史可上溯至我国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被称为人类“服饰活化石”的树皮衣,有儋耳遗风的大耳环,更有传承几千年的黎族筒裙及其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服饰图案。黎族服饰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单面织、双面织和双面绣技艺最具代表性。黎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其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日益突显,成为海南本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从2009年起,我们研究所就有计划地派出专家分别赴三亚、东方、保亭、白沙等市县,开展黎族传统服饰的普查及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到黎族五大方言区传统服饰100多件(套)。”王儒民告诉记者,2012年,各专家小组又多次实地重点调查,走访近百位黎族服饰工艺传承人,在拥有大量的调查采访及实物资料基础上,不久前,省民族研究所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专著《黎族服饰》。
街头难觅黎族传统服饰
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对黎族服饰保护、传承的观念和认识渐渐淡薄,如今,绝大部分黎族地区不管是干部职工、农民,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都已改穿汉族服装,黎族服饰的现实社会实用功能正在削弱。行走在五指山市和保亭街头,已经难觅黎族服饰踪影,到农村,偶尔能见到几位老人还在穿黎族服饰。
“我从小到现在都没有穿过黎族服装,连结婚都没穿,家里也没有黎族服装。”今年40岁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毛介村委会排寮村黎族村民黄颖妹说,村民平时也很少有人穿黎族服装,除非是重大节日,才有人穿出来跳舞,少部分村民在结婚时会穿。而且黎族服装制作比较精美,有的衣服上还镶有云母片,平时劳作容易损坏,平时舍不得穿。”
保亭金江农场南茂分场的黎族村民陈厚志说,黎族男子的服饰本来就很简单,现在基本都汉化了,只有一些黎族妇女还保留一些黎族服装,但平时也少穿。他认为,黎族服饰工艺的濒危状况,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自然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形色色、款式多样的服装充斥市场,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加上年轻人追求时尚,基本不穿传统民族服装了。目前,黎族男子的服饰几乎都完全现代化,交通方便的村寨中的黎族妇女也极少穿着民族服饰,仅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场合穿戴。
据调查,目前五指山地区除了每年的“三月三”节日有黎族群众穿着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参加表演外,平时基本上很少见到有人穿。就整个海南来说,现在只有白沙黎族润方言,昌江和东方还有少数年老的黎族妇女以及一些民族风情游的景区工作人员还穿戴传统黎族服饰。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本文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