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加分“瘦身” 起跑线回归公平
从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出台的高招办法来看,其加分政策均有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加分对象和奖励项目进行调整;二是对各项加分都明确了“不超过20分”的最高限制;三是对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详细列举。
2014年高考政策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各地高考加分的“瘦身”。2013年年底各地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如今已见分晓。这些政策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对考生有何影响?起跑线上的公平能否得到维护?高考前夕,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新政之下,谁能拿到加分
2010年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通知,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特别是明确规定“奥赛”和“体育”两类项目的调整“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201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将实行“瘦身版”的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
从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出台的高招办法来看,其加分政策均有调整。综合来看,各地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缩减,即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加分对象和奖励项目进行调整,明确规定省赛区一等奖不再具备加分资格和保送资格,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学生只加分不保送;二是限高,即对各项加分都明确了“不超过20分”的最高限制,甚至将原来的20分降低为10分、5分;三是指定,即对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详细列举,也就意味着不在此列的项目将丧失加分资格等。
其结果是:2014年各地高考加分政策集体“缩水”,其中广东省力度最大,新版加分项目从过去的17项锐减到6项,除体育特长外,其余5项全部为带有补偿性质的照顾性加分。河南的新版加分政策减幅也不小,加20分投档项目由以前的10项减少到3项;北京、上海、山东等一些高考大省将高考加分项目明确分为10分档和20分档;河北、陕西、黑龙江等省份则取消了众多加分项目。例如,河北省曾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可加20分;江西省曾规定,留学人才随迁子女可获得20分加分的照顾政策,诸如此类的政策今年都不见了踪影。
对于国家政策规定的照顾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条件限制更为严格。例如,辽宁省将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优惠降为5分。从2014年起,广西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户籍必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满5年(引进的优秀人才子女和现役军人子女的户籍要求满3年),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读时间要求满3年,报考省内高校时才可增加10分投档。
加分“瘦身”,能否甩掉竞赛培训
31个省份全部取消奥赛获奖保送资格、削减加分项目,那么原来想通过参加奥赛、创新大赛、科技竞赛等获奖保送、加分获得名牌大学敲门砖的学生该何去何从?不再具有保送、加分资格的竞赛会不会成为无人问津的鸡肋?
北京一所重点高中负责数学竞赛辅导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影响确实很大,感觉学生的热情没那么大了。以前每年要辅导几十个学生,现在只有几个人。”
课外培训机构对市场的变化更为敏感,早在去年年底政策出台时,就有一些中小型机构取消了竞赛类的辅导班。北京知名培训机构学而思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竞赛辅导班还有,但是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了。”
在湖南娄底一中校长范彦江看来,加分“瘦身”的积极影响之一在于使各类培训更加趋于理性。“就武术来说,以前是专业培训队伍专门机构进驻学校,培训趋于商业化,新政策实施后,专业机构撤出,由学校体育老师承担培训任务,培训更加规范化。”
多年支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戈峻表示:“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取消保送后,科技创新大赛比往届的质量更高,把一部分出于功利心考虑的参赛者挡在外面了,剩下的都是那些发自内心、渴望创新的参赛者,有很多质量很高的创新项目。”
负责南宁二中学生奥数考试的科研处主任廖老师说:“前段时间学校刚刚组织学生参加了奥数考试,学生们也知道奥数考试已经不加分了,但他们仍然觉得多一项奖励心里会比较有信心。即使高考不加分,自主招生里面也有加分,因此学生们仍然会参加这方面的培训。”
除了竞赛获奖可以成为取得自主招生加分的重要砝码外,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也与竞赛有着一定联系。山东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张浩然告诉记者:“像‘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选拔考试,如果没有竞赛基础的话很难取得高分。所以,竞赛辅导还会参加,但不会像过去那样完全把宝押在竞赛上了。”
公平起跑,应该在哪里画线
高考加分,一头连着优秀人才选拔,一头连着公平底线的维护。对于摆脱了臃肿体态的加分,各方如何评价?这道起跑线究竟该怎么画,才能更加公正合理?争论仍在继续。
采访中,各方人士普遍认可加分新政在促进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大连市教育局考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接到过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对加分政策有赞成有反对,总体来说赞同的多一些,认为改革确实触及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相对原来更加公平。”北京一位学生家长认为,加分分值的调整只是一种手段,高考加分制度的透明化才是最根本的要素。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副校长刘景雨告诉记者,加分“瘦身”不仅有利于考生之间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专门搞竞赛的学校,每年靠竞赛优势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遥遥领先,对我们影响很大。新政之下,这条路不太好走了,学校不必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争抢生源上,对于我们这样潜心教育教学的学校是好事。”
不过,在对加分新政“点赞”的同时,争议依然存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班主任孙逵认为,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的变化,可能挡住了一些专项人才进入名牌大学的步伐。他举例说,该校06届学生潘立群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年度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中,以可解决交通中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获得“最佳国际项目奖”,然而在当年高考成绩仅379分,要不是山东大学破格录取,潘立群很难获得深造机会。
近期媒体对“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见义勇为”等加分规定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当前社会舆论对高考加分政策还存在疑虑。在此次清理规范加分政策中,陆续有省份撤销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等加分项,北京等地只是予以保留,并不存在“新增”一说。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在他看来,“品德加分由于没有专业的认定程序,可能存在运作空间。即便是公开透明,因为思想品德缺乏客观判断依据,需要长时间观察,也很难做到评判公正”。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从事高考相关研究的学者周序则认为:“争论反映了加分政策与当前社会追求极致公平的文化不兼容。极致公平,就要求指标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是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所以就出现了支持裸考、取消加分政策的声音。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本报记者 高靓 李凌 魏海政 阳锡叶 周仕敏 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