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农村当教师62年 见证海南农村教育变迁

09.09.2014  16:24

      原标题:祖孙三代农村当教师62年 见证海南农村教育变迁

      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眼镜塘村委会上东前村莫垂福的家里,如果喊一声“莫老师”,会有4个人同时答应。因为,在这个家庭三代人中间有4人都在农村当教师。这样的一家人,却从来没拍过全家福。面对记者的镜头,爷爷特意从柜子里找出一件崭新的衬衫穿在身上,把稀疏的白发往后抿了又抿。除84岁的爷爷之外,另外三人目前均在岗,而且,在三所不同的农村小学当教师。最远的,离家有20多公里。只有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全家人才能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比如说,今年中秋节,学校放三天假,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五十年代的农村教师——爷爷莫垂福拿着珍藏了50多年的毕业证书。南国都市报记者许陈卫东摄

      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儿子莫巨奉。南国都市报记者许陈卫东摄

      新世纪的农村教师——孙子莫业雄。南国都市报记者许陈卫东摄

      最初“工资”是大米,跟解放军学拼音再教学生

      当过30多年教师的莫垂福老人耳不聋眼不花,非常健谈,而且,懂说普通话,对于如此高龄的海南农村老人来说,这是极难得的。他至今珍藏着一张初师班函授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的毕业证书,落款单位是广东琼台师范学校,落款时间是1959年11月1日,当年,他20多岁,风华正茂。这张毕业证书,承载着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热爱和自豪。

      “我父母当时务农,家境说不上好,但父母非常开明,在村里受人敬重,他们支持儿女读书学习。”莫垂福回忆说,那时候,小孩子上学的年龄不像现在这么早。当年家乡眼镜塘一带有学校,但它是日本鬼子侵略海南时办的,自己坚持不去那里上学,一直到日本人被赶走,他才开始上学,那时候,他已经14岁。读了六年小学,毕业后到一所私塾当老师。

      因为年龄大了,老人握笔写字时手会颤抖,但依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皇桐园小学这几个字,这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一开始,农村学校的老师并不领取工资,而是由学生家长或多或少地捐一些米来支援老师工作。”莫垂福说,当自己扛着一袋米回家时,全家人都很高兴。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每月可以领到24块钱工资,按当时的标准,算是农村地区的高收入阶层。

      之后的30多年里,莫垂福先后在罗梧小学、美堂小学、云阁小学等十多所乡村小学任教。

      莫垂福记得,那个时候的美堂小学只有32名学生,却分一、二、三、四四个年级,全校只有他这一名教师。学校的周围环境更是“有点糟糕”:大门口是个水塘,后面则是一片坟墓地。一名刚毕业分配过去的中师生,来这干了没多久就离开了。而他,在这里坚守了十多年。

      语文、数学、唱歌、体育他都教。“当时村里有八音爱好者,我趁学校放假跟着他们学习,然后教学生唱歌。”莫垂福说,当年他上学时只说海南话,不懂汉语拼音。当老师后,解放军在他的家乡办班教汉语拼音,他主动去学习,然后教给自己的学生。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