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院特配药10年少千余种 委员呼吁为审批松绑

30.01.2016  12:19

  也许你还记得,小时候生病了医生给你开的医院特配药,看似普通的瓶子里装着医生自制的“特效药水”,它是医生多年经验的总结,不仅便宜,且效果好。这些“特效药水”被称为:医疗机构制剂。它是我国制药工业落后时期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疗机构制剂逐步发展壮大,随着2005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第20号令的执行,医疗机构制剂受到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求。

  由此,海南的医疗机构制剂从2004年的1000多种,下降到如今仅剩85种。医疗机构制剂申请也陷入低迷状态。为此,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院长刘巧呼吁:为医疗机构制剂审批“松绑”。

   现状

   从1000余种降至85种 便宜有效的“药水”面临绝迹

  说起“医疗机构制剂”,这样专业的词汇,很少有人能明白。可是说起医生自己配制的“特效药水”,很多人都知道。

  家住府城的陈晓女士依然记得,自己小时候发烧、咳嗽,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便会开出一瓶药水,“记忆中有塑料瓶的、玻璃瓶的,药水是黑色的,浓浓药味。虽然不好喝,可是效果特别好。

  可现在,医生配制的“特效药”已经越来越少。陈晓说:“已经很久没有买过医生配制的药水了。小孩生病了都是直接到药店买药,医生开的药里面也很少会有自制药。

  “一两块钱的‘特效药’,医生自己配的,现在是找不到了。”在陈晓看来,更值得怀念的是那时候看病的实惠,以及药到病除的效果,“总感觉如今几十、上百元的药,赶不上那个年代一瓶小小的,医生配制的药水。

  不仅仅是市民,医生也有同样的感概。陵水县妇幼保健院院长郑蔚波印象深刻,“以前,在乡镇卫生院上班,那时,卫生院会根据中药一些古方、验方,以及老医生临床经验的总结,自己配制一些特效药给患者。虽然配制方法简单,可往往能够解决大问题。

  郑蔚波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以前他经常配制一种叫“尿囊素乳膏”的药品。这种药品对治疗干性皮肤湿疹有特别的疗效。可随着国家管理规定严格以后,已经没有医生配制此种药物。

  “现在,这种药都找不到了。虽然很有效,可是没办法,只能拿其他药品来替代。”说起这些,郑蔚波一脸遗憾,“也许再过几年,就没有医生自己配制药物了。

  海南省政协委员刘巧统计发现,2004年,海南省共有54家医疗机构制剂室,制剂品种(规格)共1089个。

  可如今,仅有海南省人民医院、三亚市中医院、海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皮肤病医院等几家医院制剂室,生产制剂仅剩85种。

  很多医疗机构制剂,如今已成了老百姓的记忆。

   用了20多年的处方,申请不下来

   制剂“审批门槛高”是主因

  海南省政协委员刘巧认为,医疗机构制剂,特别是作为“独家秘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特色产物,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剂型多样、配制快速、价格低廉、具有地方特色和专科特色、临床适用性强、供应方便等特点。作为市售药品的补充,在疾病治疗中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缺,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这些重要制剂也是我国新药的摇篮和源泉,将特色优秀的医疗制剂转化为新药,可提高我国新药创制质量和水平,促进医药领域健康发展。

  可随着对医疗机构制剂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加强,很多制剂遇到了审批难题。

  刘巧说:“药监部门对制剂室的监管日趋严格、对再注册的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越来越严,这种质量标准的大幅度提升,迫使大部分入不敷出的制剂室只能关闭停产。

  “审批难题”确实存在。

  海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辜孔进告诉记者,他配制的“首墨生发冲剂”一直渴望能够通过审批,成为合法的医疗机构制剂,可由于无法完成相关申报手续而只能作罢。如今,每次给患者开这个药,他都要开出大包小包的配药,“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方子,我们用了20多年,也治好了很多病例。可由于经费有限,没办法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质量控制试验、动物试验等,无法提供相应的审批材料,因此一直无法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辜孔进给记者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他的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曾研制出了一种叫“桔红浓缩蜜浆”的药品,可因无法完成相应的试验审批,最终只能获得“食字”审批号。“我自己研制的药,在外面可以买到,可是在医院却买不到,用不了。”说起来,辜孔进有些难受。

  而由于审批“门槛高”,近5年来,海南仅两家机构申请“医疗机构制剂”。

  海南省食药监注册管理处负责人并不讳言,随着“门槛”的确立,目前海南的“医疗机构制剂”的研究、申请,确实处于低迷状态,研制机构、人员都在减少,“整个氛围并不活跃”。

   建议 为医疗机构制剂审批“松绑

   探索成立“医院制剂区域配置中心

  “目前,省内医疗机构制剂已发展到濒临灭绝的境界。”在本次两会上,海南省政协委员刘巧大声疾呼:“发展医疗机构制剂需要医院重视和药监部门的扶持,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方、医疗机构特色制剂,让多年来医疗机构形成的经验方、保密方、协定方、专利方,能够顺利的转化为医疗机构制剂;让特色有效、质优价廉的医疗机构制剂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刘巧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探索成立医院制剂区域配置中心。目前,这种模式己经在瑞士等国成功应用。

  刘巧介绍说,它可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短缺,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技术力量薄弱,硬件设施水平偏低,资金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可以避免医疗机构之间的重复建设,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

  此外,刘巧呼吁,药品监管部门从制剂发展角度考虑,整合专家资源为制剂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答;并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指导具体研制工作的开展,提高研发的成功率,促进医疗机构制剂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医疗机构制剂的研究中去,这也是挖掘我国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刘巧呼吁,适当简化对申报资料的要求,为医疗机构制剂审批松绑。

  海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辜孔进对此表示赞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很多制剂都是通过古人几千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疗效也有保证。因此在审批的环节,也应该适当有所放松,要根据中医的特点进行管理,不然就把中医管死了。

   回应

   省卫计委:鼓励研发医疗机构制剂

   省食药监:将进一步加快审批速度

  对于近年来我省医疗机构制剂品种逐年减少的情况,列席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海南省卫计委主任韩英伟表示,制剂的审批主要是食药监部门负责,省卫计委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制剂室,研发新的制剂品,并依法进行审批。

  对此,省食药监注册管理处负责人解释称,2005年,国家颁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后,以前海南医疗中存在的很多“大输液”被叫停,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制剂,因此出现了从1000多种降至85种的巨大跌幅。

  海南全省医疗机构制剂在全国排名靠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因此降低审批标准和要求,显得不现实。

  该负责人解释:“对于医疗机构制剂,我们必须坚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三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用到病人身上。因此,相关的试验材料,也显得必不可少。

  对于该问题,该负责人还表示,在“标准不能降、程序不能减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加快审批的速度,同时会更加主动地服务,走进医疗机构,对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从而帮助扶持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制、生产,为医疗机构制剂审批提供指导。”(记者敖坤 王洪旭)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