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哪些新词活跃在你身边?
10月1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第10次向社会发布《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法”“反腐”分别领衔2014年度国内字、词,而“失”“马航”则领衔国际字、词。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依法治国”位列流行语榜首
2014年,一大批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成为年度社会变化的记录。
国家语言资源检测研究中心在语料库中117万个文本、12亿字词的基础上,提取了424条新词语。这些词语真实记录了2014年度中国的新事物、新概念:“新常态”显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冰桶挑战”成了全球性的慈善派对。
在流行语方面,“依法治国”位列流行语榜首,“失联”“北京APEC”“埃博拉”“一带一路”等流行语紧随其后,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和热点,勾勒出媒体视野中的世事民情、社会生活。
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是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特点。年度新词语往往在第二年时就有1/3不再出现,成为“隐退词”。
活跃的网络语言折射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蛮拼的”“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保证不打死你”“萌萌哒”“时间都去哪儿了”“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且行且珍惜”等上榜2014年“十大网络用语”。
此外,“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一批汉语“热语”作为汉源俚语被收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这些具有“汉语腔”的英语俚语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带一路”战略,小语种人才匮乏
在“一带一路”毫无悬念地成为2014年的流行语的同时,《报告》显示,该重大战略实施也面临着小语种人才匮乏的瓶颈。
《报告》数据显示,“一带一路”覆盖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使用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我国2010年至2013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在已招生的20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人数不足100人,尼泊尔语全国仅招收16名学生。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需要有语言交流作为基础,教育部正在着手制定有关小语种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语言人才保障。
“短期强化训练是我国早期培养紧缺外语人才的做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小语种强化训练基地,还可借鉴免费师范生政策,对学习小语种的学生给予资助。在小语种教学方面,她认为,要破除传统的单一语言文学培养体系,形成多元化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精通语言,又要熟悉金融、网络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知识”。
网络语言使用亟须规范
互联网语境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然而,部分互联网新词如“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出现在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
田立新认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语言规范课题组教授侯敏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语言粗鄙化倾向,关键在于治理它存在的社会环境。她表示,“如果现实社会对脏话实现了‘零容忍’,一个清明的网络语言环境就离我们不远了”。
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语言文字立法全面完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地方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全国29个省(区、市)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二类、三类城市完成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任务达到80%和40%。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在现实交流中却往往容易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田立新坦言,“夫妻肺片、宫保鸡丁等词汇的翻译常常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也让国人哭笑不得”。针对这类现象,她透露,“交通”“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9个分则的英文译写标准已经研制完成,《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通则》将正式实施。 (本报记者 陈鹏)
■相关新闻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周年论坛举行
本报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谭华) 10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周年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指导、北京语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采用大会访谈的形式,围绕语言生活派、语言监测、语言皮书、华语研究、汉语盘点、语言战略、“一带一路”等7个议题展开讨论。会议回顾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在探索语言资源开发应用、推动语言学走向世界的同时,呼唤语言学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