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19岁青年成海南首个器官捐献者 传播大爱
少年郭世亮
郭世亮生前同爷爷、堂兄在一起。
2015年1月1日起,公民自愿捐献将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唯一渠道。我省自2012年年底有了首例器官捐献者,至今已有9例器官捐献者。19岁的琼中黎族青年郭世亮是我省首个本土器官捐献者,当年他捐献时,记者不愿打扰悲痛中的世亮家人。世亮已离开两年,近日记者回访了世亮的父亲,请他讲述了世亮捐献前后的故事,器官捐献是生命在他人身上的延续,是大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支持器官捐献工作,让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乌石村委会里佳村,水泥村道边有一片30亩的槟榔园,园内的一块空地建了一栋别致的2层小楼,外墙装饰颇显洋气。这里是19岁黎族少年郭世亮的家。2014年12月23日,他父亲郭万雷、伯父郭万雄翻着郭世亮的照片,反复唠叨:“他没有死,他一直活着,活在5个接受他捐赠器官的人身上。”
黎族少年郭世亮生前是琼中中学高三(2)班的学生,2013年2月22日,长久潜伏在他脑部的疾病爆发,经过3天抢救,25日16时40分,医生宣布其脑死亡。尊重他生前捐赠器官和遗体的愿望,他父亲郭万雷代他向海南省红十字会提出捐赠器官。
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生给脑死亡的郭世亮和3个患者一起,做了一场8个多小时的“特殊手术”,把他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分别成功移植给了海南的一名肝功能衰竭男性患者、两名尿毒症晚期男性患者,点燃了这3个人生命的新希望。随后,他的一双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了广东的两名眼病患者,照亮了他们的黑暗世界。
郭万雷是个在东南亚国家奔波的生意人,说起两年前代儿子捐赠器官时,悲伤之余更多的是自豪:“我的一位知心伙伴对我说,你做生意这么久,有赚有亏,但唯有代儿子捐赠器官一事,做得最有意义。”
郭世亮是海南第二个器官捐赠者,是海南本土第一个器官捐赠者。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海南器官捐赠的爱心碑上!
先天性疾病被判“死刑”
郭万雷20多岁起就一直在广东闯荡、经商,后又在东南亚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做生意,与儿子郭世亮离多聚少。郭世亮母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移民东南亚,后又组建自己的新家庭,母子一年难得见次面。虽然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但年幼的郭世亮在槟榔园里跟随爷爷、奶奶和伯父长大,不缺长辈的爱,乐观向上,喜爱运动。伯父郭万雄说:“我把他当儿子养,凡事都护着他。”他堂哥仅大他3个月,两人十分亲密。
郭世亮到营根中学读初中后,特别爱打篮球。但每次运动后,他都感觉到头晕、想呕吐。一次在学校打篮球时,被篮球砸到头,他突然晕倒在地,出鼻血,到医院检查,没有任何毛病,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了。医生怀疑是轻微的脑震荡。随后,他又多次发生剧烈运动后晕倒在地的状况,但送县医院检查又查不出问题。他的姑姑、姑父都是医生,带他全面体检,也没有发现病因。送他到省人民医院检查,仍然没有查出病因,但医生怀疑他脑血管存在问题。
2007年4月,郭万雷把儿子接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检查,最终查出郭世亮的病因在大脑,是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病灶部位在小脑。医生不建议开颅手术,“开颅手术只有5%的成功率,基本上无希望。”
郭世亮知道自己随时可能死亡后,他眷念家乡的槟榔园,要求转学回到老家。家人顺从他的意愿,2009年的春天,他回到山清水秀的琼中续读初中。
郭万雷并没有彻底放弃对儿子的治疗,曾经克服重重困难,请台湾的医疗专家来给儿子病情会诊,台湾医疗专家也不同意动开颅手术。他带儿子到泰国度假时,到泰国皇家医院看病,用先进的医疗设备检查病情,泰国医疗专家诊断后,也否决了开颅治疗。
紧急抢救无效脑死亡
虽然生存在病魔和死神阴影的笼罩之下,但黎族少年郭世亮活得乐观、开朗。他读完初中,顺利考上琼中中学,离开人世的前一个月,他还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刻苦用功备战高考。课余时间,他也爱玩电脑、打游戏放松一下。偶尔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偷偷地喝上一杯啤酒,到卡拉OK歌厅嚎一嗓子。伯父郭万雄告诉记者:“我知道了,就骂他。他喝一杯啤酒就可能出事,歌厅太吵也容易出事。玩电脑打游戏不能太晚。他要睡得早,不能疲劳。”
保守治疗后,每年的暑假郭世亮都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他经商的父亲、移居新加坡的母亲团聚。父亲郭万雷的助理尤比陪同他游玩的时间最多,尤比是个自愿捐献器官的志愿者,一心做慈善,带他参观了泰国的慈善机构,讲解了国外允许活体捐赠器官,捐赠器官在国外很平常,是爱心的传递。耳濡目染,他深受影响,虽然我国目前不允许活体捐赠器官,但他对尤比说:“等我死了,我自愿捐赠器官。让我的生命通过其他人在人世间延续。”尤比把他的心愿告诉了郭万雷。不久,他也向父亲当面表达捐赠器官的愿望。
郭世亮对新的生活充满好奇,虽然他的身体不太适应开汽车,但他坚持要享受现代生活,家人只好顺从他。2012年刚满18岁,他就拿到驾照,假期和同学一起开车出去游玩。他离世的前6天,开车拉着从国外回家探亲的父亲、堂哥,去文昌、琼海、万宁等地游玩了整整两天。他离世的前4天,他开车把父亲送到美兰机场,期待再次团聚。
正当郭世亮沉浸在春节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快乐之中时,长久潜伏在他大脑中的病魔作恶了,死神不期而至。2013年2月22日早晨他说头晕,伯父郭万雄马上开车把他送往琼中人民医院,半路上他头疼剧烈:“我顶不住了,要躺下来。”他堂哥一直抱着他,要他挺住。20多分钟后到达医院时,他已经昏迷过去了。检查发现大脑出血,医生对他进行抢救。郭万雄回家取衣服准备住院,半道上接到电话说人不行了。他当医生的姑父马上联系省人民医院的专家,2小时后专家赶到琼中人民医院会诊。郭万雄要求送省人民医院做以前不敢做的开颅手术:“哪怕变成植物人也要抢救他。”下午转往省人民医院,第二天做了开颅手术。但第三天他的大脑已死亡,手脚冰凉,只有心脏还在跳动,靠呼吸机维持。
父亲代儿子捐赠器官
郭万雷刚离开海南一天,又急忙从国外飞回。他守在儿子病床前,看到儿子脑死亡后,对大哥说:“连植物人都保不住了。”在郭世亮发病后的第三天,他决定放弃了。这一天,他把两三天来守在医院的大哥、妹妹等七八个家人都赶回家,他要独自守着儿子,代为儿子办最后一件事:自愿捐赠器官。“如果大哥等亲属在医院,我儿子的器官肯定捐不了,他们一定会反对和阻拦。”
捐赠器官需要通过红十字会,郭万雷打114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号码,要求代为捐赠儿子的器官,请有关人员来医院办理捐赠器官的相关法律手续。他对记者说:“我只是替儿子办理捐赠手续而已。”同时,他和远道赶来的尤比也一起签署自愿捐赠遗体的协议。
“人死了,捐赠器官留给需要的人,让生命得到延续,何乐而不为?”郭万雷告诉记者,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死后捐赠器官和遗体很平常,而且可以活体捐赠,还可以和接受捐赠的人相认,成为常来常往的亲戚。有的国家还要求接受捐赠的人传递爱心,要鼓励至少3个人捐赠器官和遗体。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不能活体捐赠器官、也不能与接受捐赠者相认。
郭万雷呼吁:“我国需要更多的志愿者,自愿捐赠器官,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让人世间充满更多的爱。”
郭世亮离开人世近两年了,但他的爱心一直在延续。省红十字会给了2万元抚恤金,郭万雷自己再拿出1.3万元,在郭世亮的母校琼中中学设立“郭世亮助学金”,2013年给郭世亮同班考上大学的3名贫困生,分别每人发放3000元助学金。2014年给琼中中学考上大学的两名贫困生、两名成绩优异者发放助学金。郭万雷说:“钱不够,我可以儿子的名义追加捐赠。”他期待爱心长存。(刘袭 林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