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将近走进海南104岁老党员:曾经历过三次牢狱之灾

29.06.2015  10:53

      原标题:104岁的老党员吴可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吴可兴拿出1950年代的奖状。侯赛摄

      104岁的吴可兴老人跟家人一起包粽子。侯赛摄

      冯白驹赠给吴可兴的老照片。

      七一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三位拥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听他们讲述红色岁月里的革命传奇故事。虽然他们都已经白发苍苍,年轻不再,但他们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党员人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共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省中共党员共有49万多名。其中于抗日战争前入党的党员共5人,且年龄均在90岁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党员人数为395人,有的年龄高达百余岁。

      他的了不起,不光在于他的年龄,更在于他见证了历史。冯白驹将军曾亲手接过他募集而来的6支枪;他曾蹲过日本鬼子的监,也坐过国民党的牢;担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96岁;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写满红色传奇。104岁的老党员吴可兴,传授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奥秘。

      104岁,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噌!噌!噌!

      都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可对于海口市红旗镇本务村有77年党龄的吴可兴老同志来说,生命的长度、厚度和宽度在他身上并驾齐驱。

      有人说:他就像一棵不老的椰子树,传授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奥秘……

      “闹革命”的教书匠

      6月19日上午,当汽车驶入G223国道琼山区红旗镇路段时,伫立于国道两旁的一个个红色革命村庄指示牌不停地从车窗外掠过。在这片洒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革命老区红色村庄本务村,区别于国道旁的其他革命村庄,略微有些偏远。

      过了红旗镇墟,汽车拐到路旁一条新修好的水泥岔路上。在这条岔路上又行驶大约1公里,一条只容下一辆车身的狭窄村路便出现了。村口茂密的山林中放着两块大磐石,上面镌刻着“革命老区红色村庄”,这便是本务村。

      1927年7月,在国民党“清党”运动的“白色恐怖”中,本务村成立了“新华党支部”,后来,这个村就成为了琼崖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抗日战争的指挥部,成为充分体现“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红色村庄。

      “本务村地处偏远,山林茂密,非常适合革命党人秘密聚会和藏身。抗战时期,冯白驹、王白伦、吴克之、刘秋菊等琼崖党政军领导人都在本村驻扎过,在村民掩护下,在这里办公、活动、秘密聚会,组织力量,打击敌人。”这个村里104岁的中共老党员吴可兴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

      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吴老讲起他当年参加革命的故事,神采奕奕,眉飞色舞,讲到激动人心的地方,还不时用那根追随他几十年的拐棍“嗵嗵嗵”地敲击地面,这时,连那满头倔强竖起的银发也都跟着震颤起来。

      从小出生于贫困家庭,高小毕业的吴可兴,当时算是村子里的“知识分子”,也是动员群众抗战募捐的主力干将。1938年,吴可兴化名“吴瑞新”入党,在教师身份的掩护下,他借机展开革命宣传工作,召集附近村子的民众筹备抗战物资。

      “抗战时期,我家里随时备着4大缸的粮米,都是村民你一把,我一瓢筹集起来的,米缸从来没空过!”吴可兴一边讲述,一边用拐棍比划着他当时放米缸的位置。每当革命队伍路过此处,作为村子里的甲长,吴可兴就负责筹集好米,然后交给部队的联络人。据他讲述,吴克之的部队就经常在本务村附近活动,当一支部队拿走粮米后的第二天,村民们又会立即自发筹集起4缸米,等待下一支部队的到来。

      冯白驹相赠老照片

      对吴可兴老人来说,这辈子他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一张老照片。

      跟记者见面当天,他特意将这张照片用透明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揣在身上。这张照片的正面是冯白驹将军年轻时候的军装半身照,背面印着冯白驹将军的红色刻章,并竖排写着“赠给深怀厚爱的革命战友”。

      这张照片是1955年,冯白驹回到家乡海口土桥区(现海口红旗镇)参加老苏区慰问会议的时候,送给吴可兴留作纪念的。

      那么,为什么冯白驹会将自己的照片送给吴可兴?吴老作为他身怀厚爱的革命战友,两人又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呢?提到这张照片,吴老记忆的时针又拨回到历史上著名的“云龙改编”。

      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者的矛头已经指向琼崖。9月24日轰炸海口,战争形势所逼,国民党终于接受我党主张,同意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

      改编后的独立队缺粮少弹,但抗日又亟需物资和枪支,各地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掀起募捐高潮,支援前线。就在此时,吴可兴召集本务村的群众募集了6支枪和军鞋、毛巾等一些生活日用品,亲手送给了冯白驹。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让冯白驹深受感动,并对吴可兴留下深刻印象。

      “提起这6支枪的来历,还有一段小插曲。”吴老回忆说,当时送去的6支枪中有5支枪是村里为了对付偷牛贼筹备的,另外一支是本务村的一个村民从国民党亲戚家借来看家护院用的,就是这支从国民党处借来的枪,后来引起了一段纠纷。

      “按理说,云龙改编后,国共联合抗日,这枪送给哪支队伍都一样,都是用来抗日的。但当国民党得知这支枪被送给共产党后,要求共产党要么退还枪支,要么交1000元作为购买金。”吴可兴告诉记者,当时本务村村民得知后,自发筹集了1000元钱送给了国民党,“买”下了这支枪。

      解放后,在1955年琼山区召开的老苏区革命村庄慰问大会上,吴可兴也代表本务村参加了会议。会议上公布了革命老苏区村庄的名单。本务村地处偏僻,统计时被漏掉,未被列入革命老苏区村庄的名录。这让吴可兴有点气恼,于是他立即修书一封给冯白驹,冯白驹看到信后便亲自批示,追加本务村为老苏区革命村庄。

      后来,冯白驹还专门接见了吴可兴,两人聊起了往事,冯白驹感动于那次送枪情谊,便将一张自己的照片赠予吴可兴,作为两人深厚革命情谊的见证。

      惊心动魄三次牢狱之灾

      谈起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经历,吴可兴说,莫过于他一生坐过的三次牢房。一次坐的是国民党的牢,两次是日本鬼子的牢。

      1948年农历五月,“吴瑞新”与党组织通讯的一些信件不幸落入到国民党政府手中。国民党当地政府调查后发现并没有吴瑞新这个人,于是便怀疑是吴可兴的化名。5月底的一天,吴可兴上午刚上完课,便接到了琼山县国民党政府的通知,叫他下午到县里开会。会场上,吴可兴就被带走拘押起来,第二天便被送去了国民党琼山监狱。

      “一开始以为自己已经暴露了,但是当审判官说我是共产党党组织的一名书记,并且说要继续调查时,我知道他们还并不清楚我的底细。”吴可兴回忆当时受审的情景,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而此时,他的家人和党组织正四处找人和筹钱营救他。

      党组织派人专门找到当时琼山县国民党县长的母亲,旁敲侧击地叫他母亲替吴可兴说情,可当县长知道他们找到其母亲来帮忙后,更加气恼,也扣押得更紧了。后来,吴可兴的家人发现行贿比说情管用,于是便陆陆续续地送了几次钱。半年后,国民党既没有查证出“吴瑞新”就是吴可兴,也收到了“好处费”,就不了了之地把他放了。“就是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我也没有落下交党费。”吴老自豪地告诉记者。

      除了坐过国民党的牢,吴老还坐过2次日军的牢房。一次是1942年本务村遭到日本鬼子扫荡,他去附近昆上村的岳父家避难,半路被日本人抓走。当时碰巧日本人的翻译官认识他,于是帮他向日本人证明说情,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得以侥幸逃脱。

      还有一次是1943年,因被查到没有“良民证”而被拘押。后来是一个给日本人做事的汉奸替他说了情,因为吴可兴曾经教过其孩子,于是又一次幸运获释。

      说起这几次死里逃生的牢狱之灾,吴老至今唏嘘不已,“要不是教师的职业做掩护,恐怕命早就没了!”

      对于自己忠守了一辈子的职业,吴老内心充满了敬畏。在吴老的家中,摆放着他从教以来的所有奖状,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每一张奖状,他都悉心收藏装裱起来。即使退休后,他平时也总穿着当老师时的那一身洗得泛白的灰色中山装,左上方的口袋里别一支钢笔。

      吴老退休后担任红旗镇的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96岁。这些年来,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徒步往返于家与2公里外的茶馆之间,喝茶看报,在他的家中放着一摞一摞的《海南日报》和《参考消息》。他说:“不断的学习,是让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