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 林活 农富
山绿 林活 农富—— 云南省持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盘活万重山综述 从2.7亿多亩集体林地山有其主,800多万户农民成为山林的主人;到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流转,再到建立起覆盖省、州市、县区的三级林权管理服务系统网络……我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活山林的探路始终没有停顿。
走过了近十个春秋,回望莽莽大山,改革的力量正让沉寂的山林迸发出活力——大山里,林农手中的林权证变身“绿色信用卡”;曾经的“死资源”成了“活资本”,让“叶子”变“票子”梦想成真。“山区板块”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催生出了云岭大地山绿、林活、林农富的新优势。
林改以来,全省森林面积新增1400万亩,达2.87亿亩,新增森林覆盖率4.73个百分点,达54.64%,新增活立木蓄积量3.27亿立方米,达到18.75亿立方米;2013年,林业总产值达2087亿元,比林改前239亿元增长近9倍;全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从林改前的230元增加到2100元,增长近9倍。
山区面积大,林地资源多,如何释放3.64亿亩林业用地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我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激活山林,发展山区经济的突破口。2006年金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次年,围绕“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等改革目标,广袤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并向纵深推进;至2010年,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全省初步破解了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林产业发展缺乏动力的山区发展困境。
然而“改革能否真正焕发大山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改革能否及时跟进”。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云南需要更大的突破和创新,配套改革随之跟进。
以“盘活森林资源、实现资源资本化”为重点,配套改革的一系列实践在探索中破茧而出。以林权管理为核心,在强化林权管理上下工夫,在激活要素市场上做文章。2010年7月我省《云南省林地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对林权的登记、变更、流转机构、流转方式、流转合同和流转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林权规范流转护航;同年,启动林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了集林权登记管理、林权流转管理、林权抵押管理、林权信息共享、林权地理信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覆盖全省的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启动林权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搭建起服务全省、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南亚的林权交易平台,为林权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市场交易、变更登记、政策法律咨询。林权所有者的林地、林木资源在“林权中心”公开交易,合法流转,直接变现。截至目前,全省共流转林地1397.4万亩,通过林权流转,帮助企业、农户实现资产资本互换金额达80余亿元。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权证能像城里人的房产证一样办理抵押贷款,走活了林业发展一盘棋,破解了林农贷款无门,发展林业缺资金难题。截至2014年底,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55.76亿元和185.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2.55亿元和25.3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已突破165亿元,林农说,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开一次门的“绿色银行”现在变成了随时可以取兑的“绿色银行”……
林业经营机制、林业投融资方式……的创新热潮。围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苗木产业等重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创新模式蓬勃发展,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壮大林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省林业企业达1.5万多户,带动农户350多万户;林农专业合作社近5000多家,加入合作社农户数近20万户,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近1000多万亩,被激活的林地正从“包袱”变成“财富”。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