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推进山体修复项目 抱坡岭等受损山体重披“绿衣”
三亚推进山体修复项目,抱坡岭等受损山体重披“绿衣”
昔日“秃头山”今现鸟鸣花香
2015年,“秃头”的三亚抱坡岭。 记者 武威 摄
6月5日,三亚抱坡岭废弃矿山经过治理修复后绿意葱茏。本报记者 武威 摄
■ 本报记者 林诗婷 黄媛艳
树叶的颜色是什么?绿色!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然而,三亚市吉阳区抱坡村村民高小妹两年多前的答案却与此不同。她那时亲眼所见:树叶是灰色的,生长着树木的山也是灰白色的。
如今,漫步在抱坡岭,只见三角梅、凤凰树以及自然生长的各色野花野草摇曳生姿,除了满眼的绿,还有红的、黄的、粉的花草点缀其间,多彩色调和谐地铺展在山岭上,一派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灰色的记忆总是不时闪现。“抬头一望就是秃山,平日里裸露的石壁反射阳光灼热刺眼,树叶上落满白灰。一遇雨天,泥水、沙石就从山上往下滑落。”高小妹说,两年多前,村门前的抱坡岭是块进不得的“禁地”。
作为石灰岩矿山,从1930年代起,抱坡岭就被开挖,东边山岭甚至被削平,山体裸露面积达6.3万平方米,垂直高度达168米,危岩耸立,时而滑落的沙石不仅危险,更给周边村民出行带来诸多苦恼。
高小妹的这份“非典型”填色答案,因2015年2月一支“补山”施工队的进驻,开始改变。那一年,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双修”试点城市,山海河等自然生态环境开始获得全方位修复呵护,其中,抱坡岭成为该市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困扰高小妹及乡亲们多年的“秃山”难题,迎来转机。
秃山该补吗?怎么补?能补好吗?一串串问号接踵而至。抱坡岭受损程度严重,山体水土涵养能力几乎丧失。修复团队做了20层梯台,顶着烈日一层层地培土植苗,运用海绵技术提供灌溉,选配多种树种保证山体全年青翠。在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结合下,抱坡岭种上了万余株耐旱、耐贫瘠的本土植被。
如今,两年多来的山体修复与植被自然生长,曾经的石头山摇身变成动植物的“乐园”。10万余株乔木、9万余株灌木舒展枝叶、尽展绿颜。高小妹和乡亲们可以尽情呼吸,不必再担心鼻孔满是灰色的尘渣了。
“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企业积极参与,破损山体重现绿颜,昔日‘秃山'成为工人们休憩、散步的后花园,车间机器作业的轰鸣声与山间鸟鸣声齐声协奏,成为最动人的合奏曲。”位于抱坡岭山脚下的华盛水泥厂员工蔡山敏说。
山体修复工程犹如一个个神奇的“调色盘”,去年三亚已成功修复抱坡岭等受损山体,12.6万平方米的绿色重现山间,绿化率接近100%;
今年,该市还全面开展“双修”升级版建设,加大山体修复力度,41万平方米的增绿将给35个破损山体重披“绿衣裳”。一道道经年累月的“伤疤”将逐一修复,三亚城市品质和形象不断提升,更多的三亚百姓和外来游客持续提升幸福感。
“来,看过来,笑一个。”傍晚,高小妹带着孩子沿着抱坡岭1.2公里的通道边散步边拍照,笑声连连。
时隔两年,高小妹再寻填色答案。“天是透着清的蓝,树叶是包裹着水的绿,山是葱郁的黛青!”她动情地说,“不,山是五彩斑斓的,是嗅得到香、听得到虫鸣鸟叫的五彩山!”
(本报三亚6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