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小巷穿“新衣” 社区居民齐点赞

23.05.2016  13:14

   海口网5月23日消息 (记者曹马志 孙衍玲)小街巷,牵动着大民生。“双创”工作开展以来,海口盯准国标,全面摸底,科学规划,倒排工期,严把质量关,一条条旧街巷穿上了“新衣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更添获得感。

   秀英海玻路:“糟心路”变身“美加净

  18日,走在秀英区海玻路,地面平整干净,新植树木绿意盎然,一株株三角梅吐露芬芳,商铺一派规范化入店经营景象。“一条‘糟心路’变身‘美加净’了。”社区网格员庄玉梅开心地告诉记者。

  “路上一段一个坑,每到雨天,居民就烦心。”2014年就担任辖区秀中社区网格员的庄玉梅回忆,原先,640米长的海玻路上,一到下雨天,不下于17处坑洼地形成的积水点是一个接着一个,车过水花四溅。

  庄玉梅说,改造前,路边60多家商户,几乎都有出店经营,有两家茶店甚至把所有的桌椅都摆在店外,30多张桌椅霸占了本就不宽的人行道。由于背靠海玻农贸市场,有近10家流动水果蔬菜摊贩形成多年马路市场。

  在海玻路上经营文具的商户陈国明看来,车辆乱停放和路边小广告同样困扰着曾经的海玻路。近30辆电动车和10多辆机动车随意停在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不同路段6处的宽墙上贴满各式小广告,一处最多可有20多张“牛皮癣”,破坏了市容市貌。

  “变化始于去年10月份。”陈国明看到,坑洼不平的路一段段铺上了沥青硬化,人行道装上一块块彩砖,路边植上了30多株绿树,裸露的黄土上种下一片片翠绿小草,15多株盛开的三角梅迎风绽放。

  “马路变得宽阔多了。”庄玉梅说,流动摊贩和出店经营是整治的重点,经过街道社区的多次劝导宣传,还有执法部门的严管重罚,商户渐渐养成入店经营的习惯,流动摊贩引导进市场经营。同时,路边划上免费停车位,规范车辆有序停放。

  “立面改造换新颜。”庄玉梅说,60多家商户的店招进行了统一规划,路边墙壁小广告全部被铲除,统一刷白,100多处“双创”宣传标语装饰了立面,营造了浓郁的宣传氛围。

  当日,沿着海玻路上走完一个来回,干净是给人的直观印象。记者12时许看到,橘黄色的身影顶着烈日,还在保洁作业。“现在垃圾明显减少了。”工作间隙,环卫工谢秋霞告诉记者,现在,路修好了,配上了不少垃圾桶,居民也更加注意卫生,乱扔垃圾很少了。

  “脏了就扫。”谢秋霞说,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两个班次,海玻路每天至少扫三次,期间,巡查发现哪里脏了,随时停车随时保洁。

  庄玉梅说,除了白天巡查,还有夜巡,发现问题,能当场处理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及时上报,网格员会跟踪处理进度,构建日常长效管理机制。

  龙华大同里:走路不再担心被绊倒

  “我在这里住了24年,今年都80多岁,没想到还能看到这条小巷的新模样,现在走在路上也轻松多了,不会担心被绊倒了。”居民郭慧兰开心地说。

  郭慧兰老人是大同里社区居民,住在大同里87号-335号小巷旁边,自从这条小巷整改好了以后,老人午后最爱的就是搬张凳子坐在小巷边上乘凉,偶尔在小巷里走动活动下身体,这条小巷前后变化的点点滴滴老人都看在眼里。

  据郭慧兰介绍,这条小巷子之前是坑洼不平的,容易积水,老人平时走在路上都要注意以防摔倒,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生活垃圾,一到雨天,雨水混着垃圾漫满街面,让人不忍直视。“双创”工作启动后,大同里小街小巷开始改造,这条坑洼的小巷摇身一变成干净平整的路面。

  “这条小巷整改好了以后,居民也愿意到小巷子里逛,我的小店生意也跟着好了不少,真不错啊。”小巷里景云副食店老板黄景云笑着说。

  景云副食店在这条小巷子里快十年了,黄景云看着这条小巷从脏乱差到现在的干净整洁,各个小店铺的“门前三包”也都自觉做到位,平坦整洁的青灰色石砖路上,基本看不到垃圾,居民们平时的生活垃圾都放入了路边绿色的垃圾桶里。“青灰色的石砖有种古色古香的感觉,看着都觉得舒服。”黄景云说。

  “我们现在工作也轻松多了,骑着环卫车到固定垃圾桶处收垃圾,或者居民主动把垃圾丢到车上来,地面上基本没有垃圾,根本就不用特意去打扫路面了。”环卫工李丽花欣慰地说道。

  李丽花负责这条小巷子的环卫已经有6年,在李丽花的眼里,这条小巷之前是凹凸不平的,而且地面上到处都是垃圾,每次打扫都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双创’工作开始后,居民的素质都有提高,不再乱扔垃圾,路面也平坦了,大大降低了我们环卫的工作量。”

  大同街道大同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华表示,自“双创”工作启动后,社区通过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营造社区“双创”氛围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逐渐提高社区居民“双创”的知晓率和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严守小巷店铺“门前三包”。

  “我们社区一共改造了75条背街小巷,整改完成后组织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定时地进行巡查,督促小铺做好“门前三包”、宣导居民讲文明。”杨华说。

  琼山流芳路:白天不堵晚上亮灯

  800多米长的流芳路,是琼山区巴伦社区的小街巷,长期饱受脏乱差的困扰,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双创”工作开展以来,流芳路不到2个月,旧貌换新颜,居民笑颜点赞。

  “路修好了,出门买菜也不闹心了。”今年51岁的巴伦社区居民王光每天都要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不到1000米的路上,改造前,遍布20多处大大小小的坑洼,骑着电动车颠簸个不停,有时回来路上,车上的菜都会被甩到地上。

  不仅买菜方便了,送孩子上学也更安全了。“路面平整,停车规范后,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不用再提心吊胆了。”在流芳路经营药店的钟灵说,以前路边机动车和电动车都是随意乱停放,仅有不到5米宽的小巷显得更加狭窄了,送孩子上学还得避让见缝插针行驶的车辆。

  “吃过晚饭后,也敢带着孩子出门了。”钟灵说,走在平坦干净的路面上,看着路旁新种下的绿草,不用担心突然冒出的车辆,生活更有安全感了。

  巴伦社区网格员李巍巍还清晰记得,30多家商户,几乎家家都把桌椅摆到店外的景象,经过多次劝导整治,才有了规范化入店经营,人行道终于可以走人了。此外,对于在路口20多家流动摊贩临时搭建的简易铁皮棚,街道社区联合城管等多部门进行了强制拆除,拓宽了道路,逐步引导摊主入店。

  “以前晚上很少有人在路上走。”李巍巍说,原先许多路灯年久失修,晚上不亮,加上一些路段树木茂密,能见度很低,居民都不敢出门,现在路边所有路灯经过维修更换,照亮夜行的路人和车辆,更有人气了。

  “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变化这么大。”社区老党员陈亚连是原巴伦村的村长,他见证了这条背街小巷的蝶变:从路上不时可见垃圾到难见果皮纸屑,从路上坑坑洼洼到全部沥青硬化,从裸露的黄土到披上绿化的花花草草,从流动摊贩占据路口到全部引导入店经营。

  “在不断完善硬件的同时,社区还充分利用立面,进行‘双创’氛围营造。”国兴街道巴伦社区居委会主任吴杰勇表示,从去年底动工,到今年初完工,不到2个月的时间,流芳路在背街小巷改造中实现了大变样,今后将加强巡查力度,反复抓、抓反复,巩固提升改造的成果。

  美兰朝霞路:老“候鸟”点赞新风景

  “每天在路上散步都是一种享受。”18日下午,来琼旅游的江西游客文惠正在朝霞路上溜弯儿,茂密的林荫挡去阳光的余热,轻风拂面,路边繁花似锦。

  今年51岁的文惠是来海口探望子女的,儿子现在已经成家立业,和儿媳在朝霞路经营一家建材店。“柏油马路边的木栅栏里种了各种花,有三角梅,有兰花,很好看。”在文惠眼里,这条路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朝霞路是连接美兰区青年路与文明东路的交通要道,全长约600米,宽约8米,有沿街铺面20间。辖区白龙街道千家社区居委会的主任谢小琴告诉记者,改造前,路面坑洼不平,路两边的人行道因为没有硬化杂草丛生。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谢小琴说,原先武警幼儿园路段,水泥地面上有1米多长、10厘米宽的裂缝,长期无人修复,严重影响家长接送孩子和居民的正常出行。

  “不到3个月改造完毕,面貌焕然一新。”谢小琴说,为了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出行居住环境,去年10月,朝霞路开始升级改造,路面铺上了柏油,两边人行道铺设了人行彩砖,修建了木栅栏,种上了花草树木,拆除了乱搭建,在陈旧的墙体上绘制了图文并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宣传画,统一制作了商铺招牌,拆除了40处乱搭建。

  据不完全统计,朝霞路改造中更换路沿石450余条,铺设人行彩砖1150平方米,安装店铺门前石板540余平方米,修复破损路面约500平方米,绿化约400平方米,修建木栅栏750米,墙体绘画1500平方米,制作艺术提示牌54个,统一店名招牌35个60余平方米。

  “开车顺畅多了。”附近千家新村小区居民叶小玲说,期间,文明东路口进行拓宽改造,搬走了2棵椰子树,路口从原来的5米拓宽为12米。此外,路中段曾因为部分居民占用人行道乱搭建,造成路面狭窄,交通堵塞,现在都拆除了。

  周边商铺也在升级改造中获益。“以前路面到处都坑洼不平,过路的都懒得停下来买东西了。”朝霞路149号金森源商行的老板姚锦洪说,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进店消费的居民多了起来,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再也不用担心店铺被水淹了。” 姚锦洪说,由于地面多坑洼,排水设施不完善,下大雨的时候,积水多,最深的时候,雨水可以漫过膝盖,地势较低的店铺会进水。

  “在升级改造的同时,社区的体育活动点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备了。”千家社区网格员唐碧玲说,文明东路和朝霞路交叉路口的街心小公园里,新安装了不少健身器材,每到早晚,锻炼身体的人很多。

  桂林洋青合社区路:泥土路变成景观路

  “我在这里开旅馆5年了,终于不用在刮风的时候满身灰尘,平时也不用天天扫沙尘了。”曹计枝开心地说。曹计枝经营的家顺宾馆正好就在青合社区路的边上,她见证了泥土路大变样的全过程。

  据曹计枝介绍,这条小路之前是土路,卫生环境脏乱差,每天走过脚上都要沾满灰尘,也没有路灯,晚上很不方便。“双创”工作启动后,桂林洋村居场所也开始改造,土路没有了,路灯彻夜透亮,还有治安联防队员巡逻。“现在这条路看着真漂亮,路灯整夜亮着,治安也好,来我店里住宿的客人也变多了。

  “道路平坦开阔了,有花有草,环境真的很好,空气也好,人的心情都舒畅了。”年近古稀的郑重凤笑着说道。

  郑重凤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这里的改变都看在眼里。在没有整改之前,这条土路坑洼不平,路面上是各种石头、木头等杂物占地堆放,走路很不方便。现在不仅路面平整了,还变漂亮了,路上基本上没有垃圾,居民都自觉地把垃圾丢到垃圾桶,有的居民还主动清理垃圾,整体看过去视野都开阔了不少。

  在青合社区,前来办理老人优惠卡的薛振忠老人看到记者来采访激动地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道路干净整洁,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做的确实好,‘双创’利民啊。

  薛振忠来自河南,是海口经济学院的财务会计老师,在桂林洋居住有12年了,也见证了清河社区路的变化,从一条脏乱的土路到如今青红砖铺砌的人行道,沿路有花草陪衬,可谓鸟语花香。“这条路变化如此之大社区主任的功劳可少不了,主任真心为民,为民办实事,我很敬佩他。”薛振忠说。

  青合社区居委会主任唐勇表示,“双创”工作启动后,居委会集中各村干部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各村干部在自己管辖的村里进行“双创”工作入户宣传,让村民知晓并配合“双创”工作,村居场所开始改造,这条小路也开始改造,之后还在路旁配备垃圾桶。在平时居委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巡街,同时居民也自发地组织七八名退休工人作为志愿者进行巡街,保障路旁店铺的“门前三包”做到位,以及路面干净整洁。

  相关新闻

  4.25亿元改造 858条小街巷

  从市“双创”工作指挥部获悉,截至去年底,海口完成858条小街小巷的改造提升,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我市严格对照“双创”测评体系标准,对列入“双创”考核范围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开展拉网式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对需改造提升的市政道路、小街小巷、园林绿化、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分批、分阶段改造提升。

  市“双创”工作指挥部项目保障组副组长钟钜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投入4.25亿元,对858条小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改造内容包括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架空管线规整,雨污水管网改造、清淤,环卫设施配套,完善“三防”设施等,共完成道路改造面积62万平方米,绿化补植面积4万平方米,排水管道3.3万米,新建、改建路灯1897杆(盏)。

  他山之石

  武汉:改造背街小巷 列入政府办实事

  2003年以来,武汉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四年把背街小巷道路改造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实事来抓,严把修路质量关,推动社区环境大变样。

  修路同时完善配套。武汉要求各职能部门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改造泥巴路和破损路的工程中坚持人性化,在具体施工中,采取“跨一步”、“到边到角到门口”的灵活方式,就是多铺一步让居民推开门就走好路;坚持“带一把”的原则,就是在修路中为方便居民,搞配套建设,附带解决排水、绿化、路灯和健身设施等必需问题,为创建文明社区、营造优美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一路一档,质量终身制。武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反复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程序,坚持“把小工程当大工程做”的原则。在质量管理上创新小工程“一路一档”的模式,建立质量终身制;在工程验收过程中,把工程质量交给市民和新闻媒体评价,以“群众满意、高兴”为标准。洪山区发现一条路有问题就毅然决定7条路重修,资金多付出20几万,但赢得了居民高兴和满意。全市几千条改造后的泥巴路和破损路经市民考核验收全部工程质量为优良,10条路被市民评为“群众最满意道路”。

  据武汉建委介绍,第一年泥巴路改造工程,主要修道路;第二年破损路改造;第三年以来统称为城区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是既修路又修环境,使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大变样。四年来,共完成背街小巷道路改造9007条,改造道路面积463.06万平方米,建设投资8.7亿元。在背街小巷道路改造的同时社区的路灯、排水管网改造和绿化等配套设施同步实施。在全市800多个社区,共增装和改造路灯26488盏,改造社区排水管网320公里,增加社区绿化297.5万平方米,使全市833个社区的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