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南开将成野蜂蜜之乡 村民挖洞引蜂年酿10万斤蜜
【原标题】依靠资源把绿水青山变金山 白沙县南开将成野蜂蜜之乡 村民挖洞引万窝蜂年酿10万斤蜜
村民正在采蜜
海南中西部山区的一个偏远乡镇的村民,挖洞引野蜜蜂进洞酿蜜,他们依靠野蜜蜂资源,把这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勤劳的小蜜蜂每年酿10万斤野蜂蜜,回报那些为它们造房安家的人。这样的故事,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真实实的发生着。7月7日,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跟随白沙野生蜂蜜探险队,走进大山,认识了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脚下的村民,倾听了他们挖洞引蜂的故事、亲历了他们采蜜过程。
探险见闻:热带原始雨林深处是野蜂的家
7日上午,由白沙县委宣传部、国际旅游岛商报等单位组成的“白沙野蜂蜜探险队”队员,从白沙县城出发,经过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南开乡的牙和村委会。在南开乡副书记韦恩文、牙和村支书符志权和村民的带领下,探险队一行15人翻山越岭来到野蜂基地。
在村民的带领下,探险队爬上山坡,钻过荆棘丛,进入莽莽原始雨林。正当大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询问野蜜蜂窝时,一位带队的村民指着远处一棵棵标有红色X型、O型记号的大树说,每棵树下都有野蜜蜂洞。一位村民指着一棵大树下石洞外、飞来飞去的小蜜蜂说,洞口有黑色的蜂蜡颜色,里面一定有蜂蜜,然后慢悠悠地拿出一只香烟点燃,对着洞口吐了两口烟,轻轻地扒开石洞上的泥土和石块,只见数千只小蜜蜂围着几片黄褐色的蜂巢来回爬动、飞行。村民小心翼翼地把一片片蜂巢取下,放进铁桶里,再熟练地把蜜蜂洞口的石头放回去。“野蜂蜜就是这样采集的。”
南开村民:按野蜂的生活习性挖洞引蜂酿蜜
接下来,每到一处蜜蜂洞,随行的探险队员总是一边品尝着刚刚割下的香甜蜂蜜块,一边心疼地提醒村民:一定要留点蜜给小蜜蜂吃。村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说:“放心吧,我们懂得规矩,会给蜜蜂留吃的,它们就像我们的家人……”
大家边吃野蜂蜜,边兴致勃勃地向村民了解如何想到筑巢引蜂。
“因为自古以来,野生蜜蜂都是我们黎族人、苗家人健康养生的滋补品。所以,野蜂蜜的价格也要比家养的蜂蜜价格高很多。”一位村民向大家介绍。
南开乡牙和村支书符志权说,近年来,随着鹦哥岭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加大,南开乡政府的干部和鹦哥岭大学生经常向村里人宣传,要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他们开始琢磨,如何在保护生态、保护野生蜜蜂的前提下致富。
“后来,我们的一些村民想起老人们过去采蜜的经验,每次采野蜂蜜,只要为蜜蜂留一些蜂巢、蜂蜜,再把蜜蜂洞掩埋好,恢复原状,蜜蜂一般会继续在那里酿蜜,第二年来,还能采到蜂蜜。”符支书说,大家商量后都觉得,应该按照过去老人们的做法,保护好山上的野蜜蜂。
“去年,我们听说后山那边的什才村、什驳村的野生蜂蜜产量最高,有些人每年竟然能卖三、四万元,我们一了解,才知道他们为野蜜蜂挖了几千个洞,让野蜜蜂飞到洞里安家酿蜜,才有那么高的收入。”符支书笑着说,村里人明白只有按照野蜜蜂的习性,在树下挖洞用石块封盖好,才能吸引野蜜蜂进洞安家后,大家为找到赚钱方法,都笑了。
牙和村委会力乐队队长符小海接话说,去年12月,趁着农闲,他们兄弟俩到南蒲矿(黎话:鹦哥岭下的一座大山),挖了500多个洞。后来,村里的8户村民,又陆续进山挖了2000多个洞,没想到今年农历三月份,大家发现差不多有500个洞住进了野蜜蜂。之后,各家都收获了几百斤野蜂蜜。
白沙县领导:希望把南开乡打造成野蜂蜜之乡
“经过我们初步统计,南开乡已经有1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懂得在树旁挖洞引野蜜蜂酿蜜。已有一万多洞可以产蜜,以每个洞年产10斤计算,全乡可实现年产野蜂蜜10万斤。”白沙县南开乡政府副书记韦恩文告诉探险队,面对这么大的产量,他们在高兴之余,也有很大的困惑。
韦副书记说,一些村民把野蜂蜜送到市场上去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把这些真正的野生蜂蜜当成假货,村民失望地按照普通蜂蜜价,几十元一斤贱卖后,向政府诉苦。他希望有眼光的大企业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解决野蜂蜜的销路。
白沙野蜜蜂探险队成员、白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群说,在当前橡胶价格低迷的情况下,野蜂蜜产业不仅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一个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南开乡作为白沙黎族自治县最偏远的山区乡,背靠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有最原始的热带雨林、最丰富的百花蜜源,是发展蜜蜂产业最理想的地方,以前,政府免费发放蜜蜂苗给村民,就是希望村民在不砍树、不烧山的情况下致富。如今,村民利用野蜂的生活习性,摸索出野蜂蜜产业,政府将通过开发旅游体验式特产销售、技术指导、对外宣传、品牌包装、拓展销路等方面全力支持。
“我希望你们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好南开的野生蜜蜂产业,不要为了一点小利益而造假,踏踏实实地把南开打造成野生蜂蜜之乡。”张志群说,白沙南开乡作为海南的生态核心区、海南母亲河的源头,发展好野生蜜蜂产业,就能实现生态经济、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能真正地让南开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