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南教育扶贫的思考
工作新论
对海南教育扶贫的思考
□ 张诗妍 高文敏
解决海南省47.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全省5个国家级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我们必须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措施。其中,教育扶贫在海南大有用武之地。教育扶贫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使贫困家庭及其子女树立坚定的脱贫信念,掌握脱贫的技能,进而改变贫困状况。
近几年, 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035所、在校生达到193.56万人。可以说,教育发展成果喜人。
然而,教育扶贫涉及面广,必须有统一规划和精准安排。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需要受教育者认真领会、消化吸收,再经过实践锻炼,方能成为熟练掌握的技能,然后再通过转化成为劳动收入,进而改变生活状况。因此,教育扶贫不可能立竿见影、一劳永逸,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真功夫,花大力气。
教育扶贫先要扶“志”
“志气”,即精气神。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长时期处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中,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和依赖思想,对于改变现状丧失信心。因此,在扶贫攻坚阶段,教育扶贫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信念,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通过自身努力,定能改变现状。
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的信念。要深入每一个贫困家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其认识到,全面小康是既定方针、是不落下一个人的小康。理解了党中央的决心和政策,贫困户就会同党中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的信心。
通过典型示范,树立脱贫的样板。当贫困户亲眼看见别的地区、家庭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时,就会产生思想触动,寻求自身脱贫出路。有了想法,再加上及时的措施跟进,就必然产生良好效果。
量体裁衣制定帮扶举措
对于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可采取短期生产技能培训的方式,让其通过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如果树栽培、花卉养植、旅游“农家乐”管理等技术)。
对贫困家庭的妇女,可以组织起来建立手工生产合作社,教会她们织黎锦、苗绣、竹编等工艺品。可先在村里培训带头人,再由她们去组织妇女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也可以派专业技术人员统一教学,帮助有能力的妇女掌握一定技能,对她们的劳动成果相关部门可统一包销,解除其后顾之忧。
对在校青少年,在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要马上开始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当地需要和个人爱好,培训驾驶、木工、钳工、车工、家电和汽车维修等专业技能。经过1—2年的专业学习,让他们成为熟练的专门人才。此后,还要帮助他们找到就业谋生的门路,一方面通过扶贫资金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创业所需要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订单需要,可由县级劳动部门统一按需要培养,统一组织劳务输出。
对贫困家庭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资助。农村幼儿的学前教育空白点还不少,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村。解决的前提是保证资金和师资力量的充足。幼教老师需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事业心强、专业技能好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从事幼儿教育,要积极鼓励,对于留下来的教师,在工资待遇上要高于城镇的幼儿教师。
要加大资金和师资支持
保证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基础设施。同时,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免费教育和营养餐计划的投入。
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到高校深造,已是凤毛麟角。对于这样的家庭,可以实行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或实行全额贷款上学的优惠政策。在他们完成学业后,对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的大学生,要给予创业资金支持,使他们能成为带领一方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稳定和积极招聘有志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的青年教师。首先,稳定现有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水平,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不低于城镇教师。其次,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再次,实施城镇学校对口支援计划,选派城镇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短期的支教工作。最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在贫困地区默默耕耘的教师,树立样板,增加福利待遇,以吸引青年教师扎根农村。
招聘大学生志愿者为农村教育服务。在他们完成2—3年的支教工作后,再就业和考研时可以采取优先政策。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为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服务。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财经学院)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5月25日 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