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将遇业》“机遇”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高峰论坛:探讨海南文化产业新机遇
《琼将遇业》“机遇”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高峰论坛:
探讨海南文化产业新机遇
? 文博会上的外国货受青睐。 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 市民在文博会上挑选传统工艺制造的铁壶。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 见习记者 尤梦瑜 记者 陈蔚林
经验分享,思想交锋。海南的文化企业要怎样才能茁壮成长?本土文化产业如何拓展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月17日下午举办的《琼将遇业》“机遇”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高峰论坛上,5位来自文化、金融资本、互联网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与台下就坐的海南本土企业经营者展开交流。
作为第二届海南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亮点活动之一、3场高峰论坛的最后一场,《琼将遇业》论坛现场云集了海南本土的文化企业创业者,同时也吸引不少高校学生前来学习。论坛结束后,不少本地创业者意犹未尽,抓住机会与演讲嘉宾们再作交流、认真取经,同时寻求对接合作的可能性。
乘互联网+ 激发新思维
“1995年雅虎的成立可谓将互联网正式引入人类日常生活。一路走来我们身处其中,很难发现它的力量,但回顾过往,各种数据与历史事件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改变的速度与规模。” 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洋说。
互联网的“指数效应”即成倍的影响扩张令于洋相信,未来10年内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间的分界会愈发模糊。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应对产品及运营的互联网化。
传统意义上,生意人坚信“离钱更近才能赚更多钱”。但随着人们通过各种设备上网时间的增长,“人在逐渐比特化。”于洋表示:“未来企业应该更多的是去看自己企业是否靠近比特化。”比特化让大数据成为企业的新能源。在于洋看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让自己更多的比特化,熟悉比特化世界。同时,掌握技术也至关重要,技术会成为未来世界中的通用语言,如同今天的英语一样。
“机遇”APP创始人胡世辉就是顺应互联网+大潮的创业者。从在儋州做建筑设计公司开始,他做过旅游业投资等等,而目前的他则专注于这款商务社交APP。他称,未来30年是“互联网革命下半场”。“线下活动形式可以被移动端所改变,移动端可以制造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博会,让观众时时刻刻都能与专家和投资人‘见面’。”
引入资本 筑企业成功基石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胡世辉说。这也是每一位专家都首肯的。正因如此,CCTV《直通新三板》总制片人刘英男向现场的企业家、创业者们不断强调文化企业上市新三板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在中国,一个创业项目若要直接拿到投资,几率很小。但上市新三板后,成功融资几率就有36%。”刘英男表示,上市新三板可以帮助创业企业快速登陆资本市场。他还一举列出多家国内已经于新三板上市并准备上市的知名文化企业,为海南文化企业提供借鉴。
除了国内的新三板,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郑华以国内外多家知名文化企业的纳斯达克上市之路为例,向现场观众介绍文化企业的海外上市经验。在郑华看来,创新创意是美国不少文化企业的关键所在。郑华期待不远的将来能够看到海南本土文化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
有过投行经验的云石资本创始人及CEO廖原在金融资本世界闯荡一番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他以自己创建的THE YUN平台来向观众展示互联网企业与资本结合的运营经验。
抓住优势
促海南文企新发展
在介绍“机遇”APP时,胡世辉同样建议海南企业应注意共享经济对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打车APP等等都是共享经济的体现。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更应该抓住优势进行拓展,“这里可以挖掘的可不止房地产和交通资源的共享。” 他说: “抓住文化产业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胡世辉认为,游客是海南生态环境的粉丝,海南文化企业可以利用居民、社群、游客打造共享,扩大影响。
刘英男因节目的关系接触过国内许多知名文化企业、互联网公司负责人。在他看来,海南文化产业要坚持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影视城的发展、旅游演艺精品的打造都很关键。“同时,互联网也让海南可以跨越空间限制,让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和互联网,发展到全世界。”
“海南在服务上也要跟国际先进范例多学习,从资本到服务多方面进行提升。”廖原说。
(本报海口1月18日讯)